我省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近300亿元 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2025-09-15 07:03 来源:新华日报

日前发布的《2025江苏省未来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省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近300亿元,集聚上下游企业约1300家,产业规模、创新平台、融资活跃度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低空制造业优势突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低空经济“飞”出加速度

在龙潭港,跑船多年的“四航888号”船长王凯通过微信小程序,在江苏长江汇科技“汇闪送2.0”平台下单了一份肯德基外卖;3小时后,当货船驶入南京揽江台站点15公里“电子围栏”,一架四旋翼无人机从江边基地腾空而起,追上航行中的货船,同步悬停后垂下绳索,将外卖稳稳送达甲板。

这看似轻松的场景,背后藏着复杂科技。江苏长江汇科技总经理葛加山介绍,这套系统并非简单的无人机,而是集成智能调度、航线规划、5G通信和视觉识别技术的智慧物流体系,解决长江船员“最后一公里”的物资补给难题。

“长江汇打造了国内领先的长江水上无人机物流配送平台。今年1—7月,累计飞行2万架次,飞行里程约12万公里,累计为7000余艘船舶配送203吨物资。”葛加山说。

正是像这样不断升级的技术突破和持续拓展的应用场景,让江苏在低空经济赛道加速前行。目前江苏在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完整性、创新研发能力、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用场景等多个关键环节的优势日益凸显。

从产业发展来看,江苏已形成制造与服务“双轮驱动”的完整链条——

在低空制造业方面,截至2024年,全省集聚近800家上下游企业,核心产业规模超200亿元,基本实现低空航空器整机、关键零部件、低空基础设施等全环节覆盖。

在低空服务业方面,我省加速发展,目前涵盖检验检测、教育培训、飞行运营等关键环节,集聚相关企业400家,营收规模近100亿元,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在全省布局上,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无锡、常州、扬州、盐城等多地低空经济产业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南京聚焦科创策源与装备制造,苏州深耕智能制造与运营服务,共同构筑产业集聚高地。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企业创新实力的加码、当地政策的护航和金融活水的滴灌。

从自身“硬实力”来看,创新驱动成为江苏突围的关键密码。截至2025年6月,全省低空经济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列全国第三,分别占比12.1%、11.2%;技术成果亮点频出,FP-98大型载货无人机、ET9型eVTOL等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并拥有中电科、航发614所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

再看政策层面。去年8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江苏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作出了总体部署。南京、苏州等地也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将施工图转化为路线图。

在资金支持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全省低空经济项目融资案例与金额位居全国前列,种子轮和A轮融资次数达27次居首,披露融资总额26.5亿元;省财政统筹超亿元资金支持机场建设与技术研发,南京、苏州、无锡等地设立总规模超50亿元产业基金,为企业成长保驾护航。

省工程咨询中心史书宽表示,近年来,在国家低空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江苏凭借前瞻性布局与创新驱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全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水平领跑全国。

多重挑战不容忽视,产业发展“藏”成长荆棘

尽管江苏的发展势头甚优,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低空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飞”向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省龙头企业数量很少,没有形成产业链带头作用。靠政府组局、政策推动无法形成自发的大规模的集聚效应。”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市场规模不足,无法形成专项产品开发业务,低空经济只是企业业务的一小部分。低空经济的规模还不足以培养完整、专业的产业集聚。

在史书宽看来,江苏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核心产业规模整体偏小,链条完整但链群效应不明显,缺乏具有市场主导权的本土领军企业。他举例说,“在项目初期,我们找不到一个现成的、完整的‘水上无人机配送’解决方案,这迫使我们自己扮演了‘链主’和‘整合者’的角色。”

走向行业应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当前我省低空经济场景应用深度和广度仍然亟待拓展,可规模化、可闭环的商业场景不足。

“受制于空域开放不足与商业模式不成熟,场景应用拓展受限方面主要表现为场景应用存在‘试点易、规模化难’的困境。”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张春龙认为,虽有无人机跨海物流、eVTOL载人飞行等试点,但空域审批流程繁琐,且缺乏可持续盈利模式,多数应用仍依赖财政补贴,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潜力领域的深度开发不足,尚未形成闭环商业生态。

安全可控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黑飞”扰航事件时有发生,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也给飞行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目前,政策法规与安全监管体系尚不明确,低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配套政策细则等不健全,全链条安全监管仍需完善。

“低空经济领域具有监管主体多、规范复杂的特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院副院长裴锦华表示,由于低空空域管理缺少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细则,各地发展战略规划呈现碎片化状态,同时,低空划设、信息化构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管理等有待突破,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标准、各类空域准入条件与使用规则、通航飞行审批程序、空管服务保障模式等仍需进一步明确。

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乐春坦言,低空经济涉及的部门多,审批时常找不着对口单位,此外,发生事故时,责任界定有时也较为模棱两可。“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多是基于传统航空和地面交通构建的,难以适应低空经济高密度、高频次、高自主性的新特点。”

守住“云端”领先位,仍需长远布局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千米之下,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无限。

那么,江苏该如何守好低空赛道的头部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技术层面,裴锦华建议,依托我省优势产业基础以及雄厚科教实力,加大低空装备整机制造链主企业的引进与培育力度,形成一批覆盖低空制造产业链的专精特新企业或隐形冠军企业,鼓励现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企业,加快技术转型升级,融入低空经济发展,打造集群化、全方位的低空制造链。

拓深拓展应用场景,同样是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重要“抓手”。“江苏具备‘城、江、河、湖、海、山、林’等丰富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张春龙认为,可以扩大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低空物流、应急保障、空中交通、低空消费等低空规模应用,培育飞行培训、维修保障等低空衍生服务,打造多场景应用示范体系,统筹开展低空场景信息采集与发布、场景供需双方对接与撮合等工作,培育建设标杆场景等,开放更多场景推动商业化闭环。

政策与法规支撑同样不可或缺。陈乐春表示,希望能根据不同空域类型及运行场景,建立分级分类的低空非管制空域服务模式,优化空域使用管理方式,针对非管制空域简化现行飞行计划申报流程,加快制定我省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晰路线图,编制低空数字空域图,促进低空资源高效配置。

推动地方立法则是关键“先手棋”。7月30日闭幕的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无锡、苏州两市分别提交的促进低空经济法规,两法规的核心目标均旨在推动低空经济场景落地与产业升级。“从法规层面明确规范后,我们企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依据,信心也更足了!”陈乐春说。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基础。低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起降设施、飞行管理服务保障系统等。葛加山建议,希望能由政府、国企主导,规划和构建公共起降设施网络,推进多用途起降场和临时起降点建设,同步配套充换电设施,加快建设5G-A基站、小型气象站等数字设施,构建低空安全网络。


【打印此页】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