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踏入“小满”节气,我省一年一度的夏收将拉开帷幕。同时,水稻播种在即,全省各地高质育秧、农资准备等各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精细田管,呵护来之不易的收获
5月19日上午,艳阳高照,随着收割机轰鸣启动,苏州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3000多亩小麦正式开镰。今年该区小麦播种面积为22.5万亩,较去年增加0.6万亩。为确保夏收顺利进行,全区161台收割机全部检修保养完毕,还对接了200余台机具跨区作业。吴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周君说,今年小麦总体呈现面积增、品种优的特点,亩产与常年相仿。开镰时间比往年略有提前,为水稻早播早栽提供良好条件。
同日,昆山市陆家镇夏桥社区小麦也开始收割。今年,昆山种植小麦11.13万亩,同比增加0.68万亩,增幅6.51%。预计亩产较去年持平略减,好于常年平均水平。面对去年秋播迟、播后冬春连旱及中后期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昆山针对性指导落实抢抓播期、适当增加播种量,干旱田块采取适时科学灌水、喷水补墒等防灾减灾措施。施以叶面肥22.3万亩、植物生长调节剂11.1万亩次,达到小麦面积两次喷施全覆盖,解决抗旱面临的实际困难。
去冬今春,干旱少雨的不利影响在我省多地发生,通过持续不断的精细化田管措施,才得到这来之不易的收获。3月15日以来,无锡市锡山区有40余天无有效降雨,土壤墒情告急,当地采用“微喷灌+叶面补肥”举措积极应对。锡山区太湖水稻园小麦示范方内无人机在巡检中发现部分小麦出现倒三叶落黄现象,园区第一时间组织移动式喷灌设备“靶向补水”,单日作业效率可达传统方式的3倍。扬州市统筹安排各级抗旱资金1204.2万元,采取绿色通道采购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发放给农户等措施,已喷施叶面肥465万亩次;同时日夜加大水库、塘坝调水补水力度,及时将水源送到沟渠、田头,有效缓解小麦旱情。
加强培训,减损就是增产
在产量确定的前提下,机械收割过程中减少损失也是增产。为此,我省多地加强培训,强化农机手相关意识及技能。
5月19日上午,南京举办油菜机收减损技术及装备现场会。传统油菜联合收割机、新型割台的油菜收割机及油菜分段(割晒机、捡拾机)以田间为“擂台”,以减损论“英雄”。“我们通过在田间划定标准测产区域,收集机械收获后的落粒、漏割等损失物,经称重计算得出实际损失率。”南京市农业装备推广中心工程师束宇介绍,现场演示的新型割台油菜收割机在参数优化后,损失率较传统机型明显降低,直观的数据对比让参会的油菜种植户们对减损技术的实际效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收割演示结束后,参会人员转场参加油菜机收减损及单产提升技术培训。来自江苏开放大学和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分别围绕油菜单产提升和机收减损技术要点展开授课。浦口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区油菜种植面积2.47万亩。此次收割作业的实际效果获得了广大种植大户的认可,也为保障全区粮食稳产增效、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县区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大规模机收工作全面展开,5月15日,淮安市举办小麦机收减损田间日活动。现场,技术人员通过授课方式就小麦机收作业准备、收获方式、收获时期、作业时段、机具调整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并根据机收减损损失监测工作要点,对各县区及乡镇农机员提出相应要求。
科技赋能,育秧高效高质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苗全、苗齐、苗壮,是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随着夏收启动,夏种也将紧随其后。
5月16日下午,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的智能育秧工厂内,几乎所有育秧工序均由流水线机器完成。玻璃温室里,12层立体苗床层层叠翠,空间利用率提升5倍,搭载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等20余项参数,AI算法自动调节遮阳、喷淋装置,秧苗出芽率达98%。“全自动育秧系统每条生产线每小时最多可播种2400盘,不仅效率大幅提升,育出的苗也更均匀健壮。”海州农发集团益之农公司副总经理李威介绍,该工厂已形成“智能温室催芽+立体苗床炼苗+大田托管服务”全链条育苗模式,年供秧能力覆盖3万亩稻田。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胡曙鋆介绍,全市水稻意向播种面积304.89万亩,目前全市共建成工厂化育秧中心6个、正在建设1个。为助力水稻单产提升,连云港重点推广华粳5号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大力推广智能化、标准化、高效化集中育秧技术,鼓励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积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进行融合应用。
5月12日,全省水稻单产提升暨集中育秧现场观摩培训会在南京市浦口区举办。浦口区永宁智能育秧中心负责人邵名文介绍,中心于2024年5月建成并试运营,今年全面投产。两条育秧流水线的所有环节均由自动化机器完成,仅需4名工人操作,一天8小时可育秧1.5万盘。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卫宁表示,江苏水稻品种推广、壮秧培育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大力发展集中育供秧,高标准建设集中育秧中心,因地制宜推广智能化、标准化、高效化集中育秧技术。要持续控减直播稻,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同时深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在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环节智慧化上深挖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