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江苏如何落地实施?1月15日,在南京召开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明确,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内涵是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2025年,我省将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统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抓牢抓实基层“三保”和全口径地方债务管理,强化财会监督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高质量完成全省“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全省“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政策是重要的逆周期调节工具。今年,我省财政将保持定力、积极作为,把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作为首要任务。
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今年中央将继续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我省将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申领流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更好撬动汽车、家电家居等消费,优化智能终端补贴方式,促进消费升级。
改善民生释放消费潜力。坚持为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落实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政策。我省还将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减负稳岗,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多措并举拓展消费需求。提前谋划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财税政策,支持构建全域全时全龄消费新空间。支持拓展首发经济消费场景,扩大健康、文旅、体育、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出台更多“小切口”政策,提升群众消费获得感。
充分发挥政策撬动性作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设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加强“两重”建设谋划。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制定政府投资负面清单。进一步发挥贴息、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等政策功能,激励银行“敢贷”,引导带动民间投资“敢投”。
持续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面对宏观税负下降、新旧动能转换等因素影响,我省将统筹好各类财政资源,同时加强税源培育,既做到短期“进”,又实现中长期“稳”。
财政金融联动“生财”。扎实推进省级金融投资集团筹建各项工作,确保开好头、起好步,尽快形成“生财”能力。系统谋划“财政+金融”一揽子政策,研究出台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切实运用金融工具和金融思维做大财政“蛋糕”。
资产盘活利用“聚财”。截至2024年末,我省资产规模已达到45万亿元,挖潜空间很大。今年,各地将积极开展国有资产清查盘活利用,协调处理好权证办理、平台建设、数据采集等事项,夯实基础管理工作。我省还将加快研究基础设施REITs、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盘活方式。
加强财政经济关联分析。加强部门间数据协同共享,建立经济指标关联分析机制,做好中长期财政经济形势预警预判和政策准备。针对关税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好预期管理和应对预案,支持受影响企业渡过难关。
突出税源经济导向。持续用好“财税协同、厅局会商”机制,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入库变化的跟踪分析,全力争取和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开展税费政策效用评估,推动政策阶段性、结构性优化调整。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继续巩固利用财政补贴开展招商引资行为清理规范成果,建立招商引资正负面清单,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今年,我省财政将既抓预算又立规划,通过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推动制定政府投资计划等,精准投入优化支出结构,不仅推动资金精准投放,聚力支持高质量发展,而且建立跨期平衡机制,合理安排年度间支出规模。
大力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全力保障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省科技重大专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和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落地。支持深入实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和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加快推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落地投资,撬动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深化育儿补贴制度研究,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制度。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支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合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完善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适度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
支持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优化财政政策组合,支持做强县域经济。支持深入推动“1+3”功能区建设,推进苏南运河“三改二”、宿连航道、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等建设。
全力支持稳外资外贸。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信贷支持力度,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促进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办好系列出口转内销专场活动。
支持加快美丽江苏建设。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长江、大运河、洪泽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巩固提升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