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和关于交通运输发展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交通先行,把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迫切任务加以推进,尤其高度重视铁路建设发展工作,把铁路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主战场。省委省政府通过构建务实高效的体制机制,加强系统谋划,从规划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优化顶层设计,建立省政府定期研究,省铁路办牵头抓总,省各有关部门合力推动,各地方政府全力支持配合的工作体制,集全省之力统筹推进,每年“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续建一批、储备一批”铁路项目。
十年来,江苏铁路重大项目投资额逐年递增,累计完成投资3424.2亿元,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连徐高铁、盐通高铁等11条铁路投入运营,全省建成铁路总里程达到4204公里,其中高铁里程2212公里,基本实现长三角核心城市间1小时通达,各设区市到省会南京2小时通达,各设区市之间2.5小时互联互通。铁路对促进经济要素流通、支撑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民生福祉改善的综合效应日益显现。
今年以来,江苏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聚力打造现代化铁路强省,以铁路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更好服务、引领、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跑出新时代铁路建设发展的“加速度”。9月28日,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开工建设。当前,南沿江城际铁路正在加速铺轨,明年将实现通车;沪苏湖、沪苏嘉、沪苏通二期等项目有序建设;通苏嘉甬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相继进入开工倒计时阶段。“轨道上的江苏”建设正有力肩负“勇挑大梁”的铁路担当。
建功新时代,“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初步形成
2021年2月8日,连徐高铁开通运营,首发列车G8305次高铁从徐州东站开出,连徐之间1小时可达。至此,苏北高铁全面构成“铁三角”,全省高铁连环成网。
连徐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连云港至乌鲁木齐通道的最东段和最后通车段,建成通车后,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最长横向通道全线贯通,形成全长3422公里的陆桥高速铁路通道,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从“花果山”乘高铁可直达“火焰山”。
据介绍,在“十一五”以前相当长一个时期,我省开通运营的铁路主要是建设年代较早的国家干线铁路,以及一些标准等级相对较低的客货混跑项目,如京沪铁路、陇海铁路、新长铁路、宁启铁路等;从“十一五”期间到“十二五”前两年,我省主要配合推进国家“四纵四横”骨干网的项目,先后开工建设了沪宁城际、京沪高铁、宁杭客专、宁安城际等高速铁路。2013年起,我省铁路进入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先后开工建设连盐、通沪一期、青连、宁启二期、连淮扬镇、徐宿淮盐等项目。进入“十三五”后,接连开工建设连徐、盐通、南沿江城际和宁淮城际等项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铁路建设工作,出台一系列决策部署,要求把铁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加快建设“轨道上的江苏”。
站在连徐高铁通车的节点回望——
2016年5月15日,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完工,宁启铁路南京站至南通站开通动车组列车,最高时速200公里,把扬州、泰州、南通三市接入南京。
2018年12月26日,青盐铁路开通运营,改写连云港赣榆和盐城响水、滨海、射阳等地不通火车的格局,结束了“除徐州外苏中苏北其他地区不通高铁”的历史,江苏铁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
2019年1月,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通车,宁启铁路全线建成。2019年10月11日,宁启铁路开行南京和启东间动车组列车。
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高铁、连淮高铁开通运营。苏北五市铁路接入全国高铁网,全面迈进高铁时代,全省13个设区市实现了“市市通动车”。
2020年7月1日,沪苏通公铁长江大桥暨沪苏通铁路一期开通运营,扬州、泰州、南通苏中三市实现与张家港、常熟、太仓及上海的直达。
2020年12月11日,连镇铁路淮镇段开通运营,贯穿江苏南北的“脊梁骨”全线拉通。苏北地区实现与苏南及上海的无缝衔接。苏北大地全面并入全国高铁网,实现南北通达。
2020年12月30日,盐通高铁正式通车。江苏沿海大通道“缺失的重要一段”补齐,基本建成“三纵四横”高铁网,苏中、苏北地区与上海的时空距离大大压缩。
连徐高铁通车后,与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铁路,形成“铁三角”,盘活了苏北高铁网,江苏整体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更添实力。“高铁经济发展,区域内群众快速顺畅出行,资源要素自由高效流通,既是吸引力,也是生产力。”业内人士表示,特别是苏北苏中地区接入全国高铁网,使苏北真正意义上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大力推动区域城市功能重组和城市间的竞合发展,形成与核心城市的同城效应,对加快苏北地区脱贫攻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发展,铁路短板有效补强,覆盖全省的高速铁路网基本建成,高铁干线基本成环成网,“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初步形成,有力支撑了我省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
北沿江、南沿江,“双龙腾飞长江两岸”
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9月28日开工建设的北沿江高铁江苏段,作为国家沿江高铁主通道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沿线城市区位竞争力、促进发展要素高效配置、带动经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之一江之隔的南沿江城际铁路已进入铺轨和最后冲刺阶段,将把苏南地区联结成为有机整体,和北沿江高铁“齐头并进”,更好地服务和带动沿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沪渝蓉高铁全长2000多公里,沿线经过成都、重庆、万州、宜昌、荆门、武汉、合肥、南京、南通、上海等重点城市,连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是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也是我国主要生态廊道。沪渝蓉沿江高铁作为服务和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黄金运输动脉,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骨干生态工程,是国家“八纵八横”沿江通道的客运主通路,是兼顾多重路网功能的高铁路网“金腰带”。
北沿江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项目正线运营长度553.8公里,其中新建线路519.0公里,总投资约1678亿元,江苏段新建线路长约364.8公里,工程投资约1164亿元。北沿江高铁是沿江高铁通道的东段主通路(南沿江、沪苏湖+商合杭也是沿江高铁通道东段路径之一),承担沿江通道川渝鄂皖地区直通上海及与江北沿线旅客交流、中西部地区与华东地区旅客交流的重要功能,同时填补了我省长江北岸地区的高铁空白,对促进苏中地区与上海、南京的快速沟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上海至南通段又是京沪通道及沿海通道的组成元素,也是长三角城际铁路网——沪宁合、沪杭甬“Z”字形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北沿江高铁可谓全省人民翘首以盼、千呼万唤的一条高铁。北沿江高铁江苏段预计2027年建成,其中启东至上海段过江通道预计2029年建成,届时江苏13个设区市将实现“市市通高铁”。
——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骨干设施,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内陆的重要支撑。北沿江高铁东接上海,向西串联合肥等长江中上游地区主要城市,保障扬州、泰州、南通等沿线城市与上海快速联系,也可实现与川渝鄂皖地区快速直通,将沿长江地区经济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有机串联起来,对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推动沿线市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沿线地区面积26966平方公里,占全省1/4;常住人口2623.8万人,占全省31%;GDP总值达40103.9亿元,占全省34.4%。受长江天堑限制,江北地区虽与南京、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近在咫尺,但现有宁启铁路、沪苏通铁路受线路技术标准和跨江大桥瓶颈限制,车次较少、速度较低,难以实现沿线与上海、南京快速联系,承接经济辐射有限。北沿江高铁的建设,标志着泰州迎来“高铁时代”,待时速350公里的北沿江高铁建成运营,泰州到南京将缩至1小时以内,泰州到上海将从现在的2.5小时缩短为1小时左右。北沿江高铁可使沿线地区借助土地要素成本、产业链和市场的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南京、上海地区的技术、人才进驻,可为本地经济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保障。
——为沿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新动力。沿线地区依江临海,内有京杭大运河,水网密集,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众多的5A、4A级风景区等丰富旅游资源。目前除南京外,现有交通设施对沿线旅游资源支撑能力不强,游客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吸引能力有限。北沿江高铁可将沿线旅游风景区串联起来,通过便利的高铁网将这些旅游景区腹地拓展至其他省份,同时高铁的可达性和舒适性、安全性,也为风景区吸引客流创造出有利条件,进而促进京杭运河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沿海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9月起,南沿江城际铁路进入全线铺轨阶段。
经过4年建设,南沿江铁路即将从“纸上蓝图”变为“地上通途”。南沿江城际铁路为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全长278公里,西起南京南站,途经苏南五市下辖主要县区节点,共设南京南、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和太仓站8座车站,从太仓接入上海。预计2023年8月具备开通条件。
“功能定位方面,南沿江城际铁路是沪宁间第二条城际铁路,主要承担沿线城际客流,同时也是沪宁通道的辅助客运通道,承担部分跨线通道客流。北沿江高铁江苏段是沿江通道和京沪通道的叠加区段,在全国铁路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省铁路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总的来看,北沿江高铁和南沿江城际铁路两条沿江大动脉时速350公里高标准铁路,覆盖了我省铁路设施相对薄弱的长江沿岸地区,并与沪宁城际铁路三条东西向的高速铁路构成环路,将有力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快速沟通,促进区域空间布局优化,促进要素资源科学配置,有力带动沿江地区产业协作和经济联系,推进扬子江城市群融合联动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策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具有重要意义。
沪苏嘉、沪苏湖、沪苏通,织密多层次轨道网
7月13日,作为2022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暨首届示范区全链接大会的重要环节——沪苏嘉城际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以铁路为主骨架,织密多层次轨交网,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当前,和沪苏嘉铁路同步加快推进的沪苏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铁路、宁淮城际铁路正在争分夺秒建设。
沪苏嘉城际铁路东起上海虹桥商务区,南至浙江嘉兴市区,西至苏州市吴江区。全线由上海示范区线(上海段)、水乡旅游线(江苏段)、嘉善至西塘线和嘉兴至枫南线(浙江段)共同组成,三线在水乡客厅站交会,线路全长170公里,总投资约940亿元,设计时速160公里,建设工期6年。线路串联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动力核、青浦新城、环淀山湖创新核、西岑科创中心、水乡客厅、祥符荡创新绿谷、吴江高铁科创新城等核心功能区,兼顾沿线地区出行服务,填补跨区域轨道服务薄弱区。
“项目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对外沟通的骨干线路和密切联系沪苏浙两省一市的重要纽带,对于加快构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支撑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沟通沿线城镇组团、推动地区融合发展意义特别。”省铁路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吴江直接乘车到青浦,不必再绕道虹桥枢纽,示范区相邻组团之间30分钟可达,至虹桥枢纽45分钟可达,进一步增强上海、苏州、嘉兴1小时生活圈活力,实现交通出行的“同城化”。
沪苏通铁路连接上海与南通,是国家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上海、江苏城际旅客交流为主,兼顾货物运输和中长途旅客交流的铁路通道,设计时速200公里。2020年7月沪苏通铁路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时隔两年,沪苏通铁路二期(太仓至四团段)全线开工建设。
沪苏湖铁路即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是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中的骨干线路,设上海虹桥站、松江南站、练塘站、汾湖站、盛泽站、南浔站、湖州东站、湖州站,设计时速350公里,于2020年6月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具备开通条件。沪苏湖铁路建成后,将成为连通上海、苏州、湖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的重要铁路运输通道,与沪杭高铁、宁杭高铁、湖杭高铁相连,共同构筑起长三角核心区城际快速铁路客运网络。不仅可以分担沪宁、沪杭通道的交通压力,又极大地方便了溧水、溧阳、宜兴等城市与上海之间的出行往来。
宁淮城际铁路起自南京,终至淮安,设南京北、六合、天长、金湖、洪泽、淮安东6座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江苏境内长约156公里,随着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开工,宁淮城际将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
当前,铁路客运快速化、同城化、多样化特征日益凸显,以高铁、城际铁路为主体的高快速出行需求持续增长。“沪苏嘉、沪苏湖、沪苏通等铁路全部建成后,将与区域内国铁干线、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网络层次中的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实现贯通或者换乘衔接,实现网络化运营服务,有利于促进区域四网融合,满足出行需求的多样性。”省铁路办相关负责人说。
通苏嘉甬、盐泰锡常宜,前期工作再提速
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开工后,两条“南北”纵向布局、将对“轨道上的长三角”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铁路呼之欲出——通苏嘉甬铁路可研报告7月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初步设计已由国铁集团鉴定中心9月初完成了鉴修审查;前置要件已办理完成,施工图设计及先行用地手续同步推进。盐泰锡常宜铁路可研报告已取得国铁集团鉴定中心咨询报告,为尽早实现开工建设,正在分段推进前期工作。
通苏嘉甬铁路位于江苏省和浙江省境内,北起南通市南通西站,与盐通铁路正线贯通,向南跨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经过苏州市、嘉兴市后跨杭州湾进入宁波市。全线正线运营长度约31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通苏嘉甬铁路是国家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主骨架之沿海铁路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际铁路网的骨干线路。
通苏嘉甬铁路将从根本上消除区域城际交通南北纵向供给体系短板、实现长三角南北两翼客运快速化。“通苏嘉甬铁路串起的南北铁路网,大大缩短宁波至上海、苏州、北京等地的时空距离。”省铁路办工作人员说,同时,南沿江城际铁路、沪苏湖铁路、沪苏嘉铁路、通苏嘉甬铁路建成后,苏州基本形成“丰”字形干线铁路网格局,实现城市能级提升。对南通而言,通苏嘉甬铁路将帮助其进一步融入长江以南。
作为江苏又一条南北向的高速铁路大通道,盐泰锡常宜铁路正线全长311公里,位于江苏南北向中轴线上,主要经过盐城、泰州、无锡、常州、宜兴等城市,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重要建设项目,也是贯通苏北、苏中、苏南的重要区域干线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其中过江段时速250公里。
“线路北承青盐、徐宿淮盐铁路,中联北沿江高铁、南沿江铁路、沪宁城际,南接宁杭高铁,形成纵贯鲁东南、苏北、苏中、苏南及浙江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省铁路办工作人员介绍,这条铁路是将苏中、苏北、苏南不同城市纳入“2小时快速交通圈”和接轨上海、融入苏南、连通杭州湾的重要通道,对省内一体化、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都特别重要。
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有关人员介绍,铁路长周期的项目建设不仅带来大规模用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还带动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等关联产业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及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以铁路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服务、引领、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完成投资预计要超过3000亿元,项目多,体量大。
到2025年,江苏铁路发展将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路网。铁路网络持续完善,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新增铁路里程约1000公里,总里程达到5200公里。高速铁路里程约3000公里,覆盖所有设区市和90%左右县(市)。城市群城际和市域(郊)铁路运营和在建里程约1000公里。沿江沿海主要港口铁路专用线全覆盖,重点港区铁路进港率70%左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1000公里。建设客货运枢纽20个以上。
运输服务。客货运全程服务效率更高,助力城市群一体发展的条件不断改善。省会南京与国家主要城市群4-6小时通达,与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通达,与各设区市1.5小时通达;基本实现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3小时通达;宁镇扬、苏锡常、沪苏通、徐连淮形成1小时交通圈。铁路货运体系基本形成,高铁物流起步发展,中欧班列持续发力,年开行量超过2200列,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轨道上的江苏”,基本实现县(市)高铁通达,建成对外高效联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枢纽衔接顺畅的现代化铁路网,形成“4321交通圈”(南京至国家主要城市群4小时通达、周边城市群3小时通达,各设区市之间2小时通达,都市圈1小时通勤)和“123快货物流圈”(全国1000公里以内1日达、2000公里以内2日达、2000公里以上3日达)。
强支撑,铁路“主干”显担当
当前,铁路部门密切关注车票预售变化情况,利用客运大数据分析旅客出行规律,精准实施“一日一图”“一线一策”开行策略,灵活科学调配运力,及时采取恢复、重联、增开等措施,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助力江苏经济快速复苏。
目前,全省每天开行列车1450趟左右,动车占比85%左右,各市都有动车直达北京。疫情影响下,江苏铁路客货发送量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总量最大、增量最多、增速最快。
10月1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施第四季度列车运行图。其中,铁路南京站计划开行图定旅客列车506.5对,其中,日常线478.5对,周末线13对,高峰线15对。铁路服务群众出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稳住经济大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运输服务保障。
今年以来,全省完成铁路货运量稳中有增。
铁路货运绿色低碳,具有运输价格、运输效率的双重稳定性。铁路部门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加快运输结构调整,精准对接有关领域和行业需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不掉线、不断档,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疫情期间,数列满载着生鲜农副产品、抗疫物资的火车从盐城等地飞驰奔向上海。“江苏通过铁路发出的驰援上海抗疫的民生物资,充分体现了铁路系统和盐城方面的温度和速度。”铁路南京货运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物流运输存在出运困难、成本推高、集疏运体系节点堵塞等问题,太仓正和铁路装运公司利用沪苏通铁路线临时释放的货运窗口期,连续尝试“一天二进二出”货运班列,徐州国际集装箱码头将一部分原有铁路发往上海的大柜改为水路转运太仓,开展九江萍钢铁干熄焦水联运业务,进一步保障了生产供给。
6月7日,无锡家电品牌“小天鹅”首次“搭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中欧班列“江苏号”无锡班列整列试开行,货车途经徐州站驶向俄罗斯莫斯科。以前“小天鹅”产品八成通过上海港海运出口,如今在家门口坐上中欧班列,可以较大节约时效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继“小天鹅”专列开通后,我省继续开发一批“通江达海”的精品线路,让“江苏造”产品能更好、更快地走出去。
今年以来,省交通运输厅、省铁路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克服疫情反复、计划紧张、口岸拥堵等实际困难,全力推进中欧班列稳定运行。截至9月14日,江苏中欧班列2022年累计开行1380列,同比增长21.7%,为稳外贸稳外资和促进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进一步服务全省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物流保障能力,据介绍,今年,南京已经开行LG专列8列,徐州开行徐工机械专列28列。充分发挥中老线路南向通道的先发优势,将班列服务延伸到缅甸、泰国等中南半岛地区,已服务包括中粮集团、苏美达集团、省海企集团、江苏舜天等在内的多家部省属企业,累计运送货物近2.3亿元。
下阶段,江苏中欧班列将深入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进一步完善通道和线路布局,不断加强境外揽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海外仓布局,持续推进中欧(亚)班列提质增效,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铁路专支线,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品质和“双循环”能级
近年来,江苏全面落实关于加快铁路专(支)线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推动铁路专支线与重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的高效联通,探索冷链运输、高铁快运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强对重点企业大宗物资转向铁路运输的政策支持和行业引导。
目前,全省沿海沿江沿河港口中,连云港港、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盐城港、太仓港、徐州内河港等均已建设疏港铁路直接连通港口。
自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专用铁路线开通后,实现铁路、公路、内河、海港、廊道等多式联运方式集聚,进一步畅通了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更为便捷的出海功能。
近日,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货场,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启程发往宁波市。太仓港疏港铁路基本实现铁路运输和码头航线资源无缝连接,去年底开通运营后,服务网点覆盖30余个站点,货运物流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南通洋口港至吕四、南通港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盐城大丰港等一批铁路专支线正在加快建设。
10月10日,南通洋口港至吕四港铁路(洋吕铁路)1标上跨通吕运河112米钢桁梁顺利浮托顶推到位,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铁上海设计院洋吕铁路桥梁专业负责人柴永飞介绍,洋吕铁路联络线工程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全长约85千米。中铁二十四局洋吕铁路项目总工程师张殿贵介绍,洋吕铁路联络线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南通既有铁路闭环运营,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峰认为,无论从企业成本、生态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哪个角度来看,铁水联运都为其提供了更新、更高效的选择。
“铁路运输绿色低碳,进一步以货运促发展,江苏争取到‘十四五’末实现沿江沿海重点港口铁路专支线全通达。”省铁路办工作人员表示,今年要重点做好南京龙潭港区、苏州太仓港区铁路支线运营工作,积极打造铁水、公铁、江海河精品多式联运线路,新增10条以上稳定运行示范线路。围绕支持徐州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加快建设徐州国家级铁路物流中心、铜山货场扩能改造工程和大许南高铁快运物流基地。中欧班列开行量力争保持在1900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