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门经济发展情况综述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的十年,是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转型发展的十年,是海门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时期。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变化的外部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冲击,紧紧围绕“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南通跨江融合先行区”“大通州湾建设核心区”定位,不断把“强富美高”新海门建设推向前进。
一、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20年8月,撤市设区后,海门切换赛道,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区25名,列江苏省第8位。十年间,经济运行稳中加固、向好走强,海门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72.9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69.33亿元,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十个百亿级台阶,实现千亿的历史突破。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9.3%。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01亿元,为2012年的1.53倍。
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海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3012元增加到2021年的158119元,年均增长9.3%,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由11566美元增加到24509美元,于2017年突破人均GDP2万美元发达经济体门槛。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5%,比2012年末提高15.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6个百分点;2012-2021年城镇人口每年增加2万多人,带动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1.3%、10.4%,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格局优化重塑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年间,海门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0:57.0:36.0调整为2021年的4.6:49.1:46.3,经济结构进入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阶段。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2年的25.3%提升至2021年的41.1%。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28.7%提升至2021年的42.3%。
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十年间,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9%,形成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区工业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172家,入库税金超500万工业企业13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8家,通光电子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振康机电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十年间,现代服务业持续高位增长。2021年,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673.23亿元,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70家。益诺思获评省生产性服务业优秀机构,南通唯一。叠石桥市场获评全国商品交易双循环示范市场,线上线下成交额达1350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合计占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2.9%,超过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半壁江山。
三、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双循环格局加快构建
投资总量规模持续突破。2021年,海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民间投资占比69.2%,支撑全区投资总量的半壁江山。十年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速15.1%,助推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持续聚焦重大产业、重大外资、科创、人才、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未来产业等八大领域,开展靶向招商,全年新签约超10亿元重大项目60个,其中百亿级4个。新开工超1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21个,转化达产项目17个。百亿级招商豪华邮轮项目建成投产,千亿级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加快建设。
消费市场转型升级加快。十年间,海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47.86亿元增加到506.43亿元,年均增长10.4%。2021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5.10万元。超级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并行,形成行业内多层次、多业态、开放式、竞争型的市场新格局。生活必需品市场供需两旺,增幅明显。其中粮油食品类实现零售额29.80亿元,同比增长38.1%;烟酒类实现零售额6.95亿元,同比增长10.5%。
对外开放稳中提质。完善开放平台功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日趋成熟,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加速培育,省级公共海外仓实现零的突破。推进外贸优进优出,2021年,海门实现进出口总额49.89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占全市比重由2012年的6.4%提升到2021年的9.5%。以美元计算,2012年—2021年进出口年均增长12.2%,其中出口增长14.3%。持续开拓国际市场,实际到账注册外资3.60亿美元,年均增长12.8%,对外劳务承包完成营业额8.66亿美元,年均增长7.4%。
四、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创新动力日趋强劲。十年来,海门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57家,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6.4%,比2012年高3.1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由2012年的14.60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42.37亿元(预计),年均增长12.6%,占GDP比重由2.2%提升到2021年的2.7%左右。强化创新人才突出地位,设立“5·25”海门人才日,启动实施“521”东洲青年英才培养工程,成为苏中苏北唯一“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专利授权量363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5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37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4.15件。
市场活力持续提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97.5%的审批事项“一网通办”,90个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0.5个工作日以内,建成全面覆盖的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和全省最佳政务大厅,发展改革工作获全省先进。2021年末,海门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5042户,年末累计达2.41万户;新登记个体户8582户,年末累计达9.01万户。民营经济占比提升,2021年,全区民营投资占比为91.1%,比2012年提升6.5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日趋强大。2021年,建立主导产业“链长制”,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均超22%。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12家,增量列南通第1。建成南通唯一的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省级“两业融合”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千亿级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生产线相继投产,叠石桥家纺城跨境电商影响力持续扩大,市场外贸专区、跨境电商产业中心建成投用。
五、基础设施持续提高 ,城市魅力不断彰显
农业水利基础进一步巩固。随着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落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确保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21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3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5.18万吨,比2012年增长31.0%。科技创新和机械化步伐加快,2021年新增造林面积64.82公顷,年末林木覆盖率达23.79%。高标准农田比重达75%,全年有效灌溉总面积达51040公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50公顷,总量达20057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3.60万千瓦。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海门段工可获批。海太过江通道廊道控制和前期配套工程启动实施。如通苏湖城际、江海快线、机场快线被确定为《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实施项目,临永隧道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绕城高速、疏港铁路、洋吕铁路海门段加快推进。建成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试点示范区,南通唯一。全区等级公路为2474.22公里,比2012年增长0.7%。年末汽车保有量为25.71万辆,比2012年增长12.9%,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24.63万辆,是2012年的3.5倍。
城区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图书馆、大剧院建成运营,体育中心、职工中心完成主体工程。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示范段建设成效南通领先,提升改造江堤29.8公里,青龙港生态绿地、东布洲长滩公园初步成型,謇公湖生态绿地一期对外开放,党史主题公园、府南生态绿廊成为网红打卡地,东洲公园完成改造提升。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升。2021年,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23亿元,电信业务总收入2.67亿元。本地电信固定电话用户数11.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09.8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45.3万户(含手机用户)。
六、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群众福祉持续增进
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海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08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83 元,比 2012 年增加32252元,年均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07元,比2012年增加17145元,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海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532元。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明显上升。2021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6%、27.9%,分别比 2012 年下降7.2、9.2个百分点,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
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82.3%。“四位一体”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照护保险待遇享受人数和服务质量走在南通前列。202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8%,比2012年高1.4个百分点,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9.68亿元,年均增长15.6%。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1.3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动态保持在98%以上,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为99 %,比2012年高1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参保14.99万人比2012年多3.91万人。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明显加强。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2010 年的 9.01 年提高到 2020年的9.59年。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5430人增加为1165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6178人减少为1521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46164人减少为44273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5079人减少为22211人。2016 年开始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得到免除。“双减”政策全面落实,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集团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国典范。
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惠民成效明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领先。2021年,全区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5000平方米。建成29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294个村(社区)健身广场。全区有线电视用户累计达15.7万户,开通有线电视频道211套,光缆总长度达9268公里。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5333元,比 2012年增长 53.0%,年均增长4.8%。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卞之琳艺术馆对外开放,张謇故里小镇柳西半街顺利开街。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人民医院顺利建成,中医院新院开工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大幅增加,为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2021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472个,其中医院 16个,比 2012 年末增加44个;卫生技术人员5229人,增加1734人。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 2012 年的80.70岁提高到2021年的83.29岁。
八、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生态文明持续改善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整体提升,单位 GDP 能源资源消耗明显下降。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分别比 2012 年下降61.13%和36.16%。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十年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量连年下降。
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持续加大。2021年,城区园林绿地面积达1931.10公顷,是2012年的2.1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21.01平方米,比2012年多5平方米/人。路灯盏数达3.27万盏,是2021年的1.3倍。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保持在17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总量达3701万立方米,供水总量达4616万立方米,十年间,污水处理总量、供水总量年均增速均超8%。
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城市空气状况趋于好转。2021年,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二氧化硫为0.008毫克/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63.6%;二氧化氮为0.023毫克/立方米, PM2.5为0.026毫克/立方米。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13天,占全年天数的85.8%。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平均值为54.5分贝;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63.5分贝。
一组组从量变到质变的数据,反映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体现了全区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站在转型发展的历史起点上,全区上下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