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新实践谱写新篇章 新理念引领新征程

2022-09-20 08:11 来源:南通市统计局

新实践谱写新篇章 新理念引领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海安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疫情防控重大挑战,经济社会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一、新实践谱写新篇章,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海安1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八大以来,海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跨越,多项成绩实现首次突破。

1.经济总量迈上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级大关,由2012年的488.1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43.09亿元,年均增速达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190.2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14.38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工业应税销售达到2370.10亿元,在南通率先突破2000亿大关。财政总收入从2012年的100.1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65.0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37.5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9.50亿元。

2.发展速度领先全市。十八大以来,海安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主要指标增速好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高于南通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8%,高于南通2.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4%,高于南通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5%,高于南通0.3个百分点。

3.人均水平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年跃上新水平,2017年突破10万元,达到10.6万元/人,2021年达到15.4万元/人,是2012年的2.7倍;2021年人均财政收入3.04万元/人,是2012年的2.7倍;人均住户存款2019年突破10万元,2021年达到12.69万元/人,是2012年的2.6倍。

1   2012-2021年海安GDP总量及增速

 

(二)经济结构呈现新趋势

十八大以来,海安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型,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9:51.3:38.8调整为2021年的5.7:54.0:40.3,显现出一产比重趋于下降,二、三产比重明显上升的趋势。

1.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2021年,海安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90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5.6%2021年实现粮食总产62.37万吨,粮食单产全省十六连冠,粮食生产总体稳定,压舱石稳定器地位更加巩固。农业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海安2

2.工业主体地位更加增强。十八大以来,海安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21年海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1146家,较2012年净增33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25.67亿元,是2012年的3.0倍,年均增长10.2%。从占比看,202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6%,较2012年提升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8.9%

3.服务业引领作用更为显著。十八大以来,海安聚焦经济转型升级,引导服务业向中高端迈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稳健快速,多个行业迸发活力亮采。2021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1.05亿元,是2012年的2.9倍,年均增长10.1%,增速快于第二产业增速0.5个百分点,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8个百分点。

2   2012-2021年海安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情况

(三)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

1.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十八大以来,海安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投资建设成果丰硕,发展后劲有效增强。2021年,海安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36.88亿元,十年间年均增长13.8%,增速保持南通前列。从投资结构看,三产增速快于二产,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9.80亿元,年均增长17.0%,分别快于全部投资和二产投资3.24.8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十八大以来,海安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消费潜力有效释放,消费升级势能持续增强。2021年,海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38亿元,十年间年均增长10.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年均分别增长10.4%11.8%,消费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互联网相关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

3.外需市场稳中有进。十八大以来,海安积极策应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质量逐年提升。2021年,海安实现进出口总额209.51亿元,十年间年均增长8.5%。实际利用外资3.61亿美元,年均增长4.1%

  二、新理念引领新征程,发展方式奏出新旋律

  (一)创新动能不断积聚,创造潜能得到激发

  1.科技实力量质齐升。2012年相比,海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35家,总数达到402家。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经费支出)36.58亿元,占GDP比重为2.99%,较2012年提高0.79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城市。

  2.创新人才加速聚集。海安坚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行海安英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十年间先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12人,新增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以及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4.1万人。培养国家级人才11人、省双创人才”92人、省双创团队”9个,数量南通领先,区域人才综合竞争力跃居全省前列。

  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末,海安专利授权量达717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84件,分别是2012年的1.4倍和20.5倍,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由2012年的1.0%提高至15.1%2021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06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8.23/万人,居南通第一,是2012年的32.7倍,年均增长47.3%

  (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1.教育资源优化布局。2021年,海安各类学校总数达148所,较2012年增加20所。幼儿园由48所增加到67所。在校学生8.87万人,较2012年增长30.8%。教职工人数由8007人增加到9289人。教育资源均等化稳步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入学、初中三年巩固率均保持在100%,中高考核心指标均居省市前列。

  2.医疗卫生服务增强。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由2012年的189个增加到2021年的398个。医疗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的3791张增加到2021年的6405张。卫生技术人员数由2012年的3459个增加到2021年的5817人,其中医生数和护士数分别达25042279人,较2012年分别增长44.7%83.5%。每村均设有医疗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00%。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持续增强,为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

  3.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1年,海安拥有区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家;农家书屋231家,较2012年增加24家;博物馆、纪念馆7家,较2012年增加3家;文物保护单位16处,较2012年增加2处;拥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个,较2012年增加14项。4A级旅游景点2个,3A级旅游景点5个;图书馆藏书量49.62万册,较2012年增加32.9万册。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海安3

(三)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十八大以来,海安三次产业用能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用能比重由2012年的8.5:75.1:16.4调整为5.5:71.3:23.2。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不断提高,供热效率、发电效率分别提高26.6、22.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0.2237吨标准煤/万元,较2012年末累计下降57.3%。绿色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较快,光伏发电量从2014年的3841万千瓦时到2021年52293万千瓦时,七年间年均增长45.2%。启动碳排放达峰行动,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低碳转型。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海安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清水工程,以持续改善河道水质为重点,扎实推进清水工程、河长制、以河养河等系列工程,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获评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4%,较2012年提升4.9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污水处理率95.5%,较2012年提升7.9个百分点。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家具产业危废暂存中心等一批绿岛项目全面实施。

3.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海安PM2.5平均浓度从2014年的6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69.5%上升至84.1%。市考以上断面优比例从最初的零达标提升至100%,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

(四)开放步伐持续加大,新发展格局不断构建

1.商贸流通扎实推进。星湖001、万达广场、财富客厅等大型知名现代都市商业综合体密集开业,为海安城市商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全市商贸流通市场。积极策应互联网+”新常态,培育出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村、社区,成功获评江苏省农村电商示范县(市)。持续推进实施菜篮子工程家政业提升工程老字号培育工程三大民生工程,满足民众消费需求。

2.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全面融入苏南、接轨上海,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高铁海安号列车驰骋长三角,率先开行长三角地区至东盟国际货运班列、沪苏通铁海快线班列,南通海关海安办事处、铁路海关监管场站、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一批对外开放平台相继建成。中国直播经济产业峰会暨中国主播海安行、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海安名品境外展等重大活动成果斐然,海安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

3.双向开放取得进展。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全市积极应对,攻坚克难,对外贸易规模总体保持平稳,2021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2.43亿美元,是2012年的2.2倍。2021年末海安拥有外商投资企业421家,较2012年增加152家。2012-2021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新签协议509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0.71亿美元。

(五)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民生福祉显著提高

1.居民收入保持增长。2021年,海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73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2%。分常住地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突破5万元,2021年达到54799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04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95,较2012年缩小0.20

3    2012-2021海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消费水平持续增强。2021年,海安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32105元、22903元,分别是2012年的1.92.3倍,年均分别增长7.5%9.7%。八大类消费呈现全面增长。其中,城镇家庭中用于居住类的支出增长最快,年均增幅达到21.1%,增速居八大类消费之首;用于医疗保健类的支出年均增长11.8%,居民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3.生活质量普遍提高。2021年,海安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3210元,较2012年的45596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8.3%2021年,海安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1%29.4%,较2012年分别下降3.97.5个百分点。2021年,海安居民人均居住支出4866元,居住消费领跑增长,居民住房改善意识增强,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61.268.6平方米,分别较2012年增加17.117.4平方米。

回顾既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锐意进取、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在新起点上取得了新成就,经济稳健运行,结构调整优化,城乡协调发展,生活持续改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面对新的机遇,海安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开创枢纽海安、科创新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美丽海安、共富发展新篇章,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打印此页】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分享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