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硕果累累 赓续奋斗再谱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崇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攻坚克难、扎实苦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顺利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和“十四五”良好开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度全省领先,区划变更圆满完成,在崇川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崇川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全市1/40的土地,创造了近1/6的经济总量、1/5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综合实力稳居长三角地级市中心城区前列。
(一)经济总量跨越攀升。崇川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级台阶,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2012年,崇川地区生产总值701.40亿元,2015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21年达到1631.54亿元,2012-2021年年均增长8.1%(按不变价计算)。在经济总量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万元”台阶,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6326元,比肩苏南第一方阵,是2012年的2.0倍,年均增长7.9%。
(二)财政实力全市领先。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崇川财力水平的明显提升,实现突破百亿大关的飞跃。财政收入保持平稳,总量始终保持全市首位。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亿元,较2012年增长47.9%,年均增长4.5%。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07.5亿元,增长4.4%,非税收入18.5亿元,税占比达85.3%,全市首位。稳定的财政收入为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保障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崇川围绕“扩大内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组织开展系列区域促销活动。“老字号嘉年华”活动得到商务部肯定,并作为成果写进部委促消费工作报告;“双百”惠民行动受到省商务厅表扬,并作为先进经验写进《江苏商务发展参考》在全省推广。由于政策助力,崇川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202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84.45亿元,较2012年实现翻番。其中,限上单位零售额318.19亿元,是2012年的1.5倍。
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产业发展持续繁荣
崇川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产业基础坚实有力,高质量发展持续迈进。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双轮驱动。
(一)结构调整持续深入。崇川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0.4:50.7:48.8发展到2021年的0.1∶32.5∶67.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18.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1个百分点,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跨越。经济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二一”型经济继续加深。
(二)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崇川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并重,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在中心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新路子,形成了以万亩蔬菜基地、优质稻米基地、休闲观光片区三大板块为基础的都市农业公园,全力打造“农业+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成功创建江苏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建成“飞悦休闲农业观光园”“蔬菜基地展示展销设施”两个农业示范基地。
(三)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崇川注重加强产业及产业链研究,积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支柱性产业,着力提升船舶海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紧扣全市“高端制造新中心”定位,聚力推进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支撑性产业建设,夯实税源基础,稳定经济底盘。积极培育壮大信创、车联网等新兴、战略先导产业。2021年,崇川实现工业增加值415.78亿元,是2012年的1.4倍;规上工业产值956.96亿元,是2012年的1.2倍;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材料产值合计产值564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9%。
(四)服务业领先地位稳固。崇川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与日俱增。2021年,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10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4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1家。市级以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8家,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10家,总量全市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42.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99.7亿元,占GDP比重从48.8%提高至67.4%,2021年三产占比高于全市占比20.4个百分点。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速达13.8%,高于GDP增速5.9个百分点。
三、对外开放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崇川坚持出口和进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开放型经济活动日趋增强。
(一)外向经济稳中有进。崇川持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发展力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顺利加入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参加长三角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论坛,与上海黄浦、南京鼓楼、苏州姑苏等八城区共谋发展,在人才交流、商圈、城市更新、市场监管等领域探索合作路径。积极组织区内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远海运川崎签订3500万美元采购订单。2021年,全区拥有各类外贸企业2000余家,其中6家获评“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00.77亿元、全市第一,占全市总量超1/5,比2012年增长12.7%。
(二)利用外资量质齐增。2021年,崇川合同外资57086万美元,增长56.56%;实际利用外资29582万美元,比2012年增长16.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7935.91万美元,比2012年增长177.68%,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6.83%。重大外资项目引进取得新突破,2021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9个,增长113.04 %。新批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项目20家,其中超3000万美元项目15家,超亿美元项目8家。
(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崇川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及“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结合名称自主申报,实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实名认证”,进一步推动市场主体稳步增长。简化行政审批办事流程,京源睿谷生态科技城、哲华电子等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2021年办理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11512家,新增数同比增长2.4%。部门联合抽查市场主体占比达89.56%,列全市第一。全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率、检查事项覆盖率、部门联合抽查覆盖率、检查任务完成率均达到100%。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崇川坚持民生优先,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居民获得新实惠,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
(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崇川抓实民生工作强保障,全面提升政策标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按照就高原则统一各项民生政策保障标准,2021年,崇川民生支出55.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137元,全市第一,是2012年(市区数)的2.2倍。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22144元,增长6.7%。
(二)就业创业持续向好。崇川打造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直播招聘“三位一体”的供需对接平台,开通就业援助热线,做强“云就业”品牌,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动态清零。2021年举办各类招聘会100场,提供就业岗位3.6万个,新增就业3.5万人;为4561个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3273个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整合全区创业资源,率先在全市成立“崇川创业联盟”,联盟内797家孵化企业带动就业人数11873人,创业带动就业比例1:8;助推2488人成功创业。
(三)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崇川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夯实社会保障根基,全区低保对象、困境残疾人等群体保障标准达标率和精准救助率均达100%,全市第一。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待遇,连续10年增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对部分被征地农民退休待遇提标补差。规范保障资金发放管理,及时足额发放各类资金1.74亿元。优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组织退休人员免费健康体检,开展文艺演出、摄影比赛等活动,切实增强退休人员的幸福感、获得感。
五、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更加协调
崇川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领域投入,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一)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崇川聚焦建设“创新活力城”目标,大力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区域科创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7%,比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62.19%,全市第一,较2012年实现翻番;高企保有量369家,全市第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751家,全年认定科创项目59个,均列全市第一;完成专利授权量8964件,是2012年的1.7倍;申报科技项目266项,立项187项。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 家,省级非企业重点实验室1 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7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 家,市级以上研发、公共服务平台18家。
(二)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崇川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均衡教育”普惠推进,获评江苏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构建“名校引领,团队互促”办学新机制,奠定均衡发展新基础。2021年,全区拥有小学3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各类幼儿园115所,是2012年的1.7倍。小学在校学生69299人,是2012年的1.5倍;幼儿总数35328人,是2012年的1.4倍。小学专任教师3818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347人。2021年,通师二附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扎实开展“双减”工作,学科类培训压减率100%,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8.2%。
(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崇川坚持加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相继荣获全省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单位、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和省首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唐闸北市工业旅游区获评省工业旅游区;唐闸古镇汤家巷获评省非遗旅游示范基地并入选省文旅厅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项目,全市唯一;大生众创街区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王氏保赤丸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唐闸北市、青青牧场、奇妙农场等3家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1年,全区拥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1个,文化站16个,已备案登记博物馆15 座,已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109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其中省级1个。
(四)卫生事业全面提升。崇川致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医联体,理顺管理体制,融合医养服务。2021年,崇川拥有区属卫生机构532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6个,较2012年实现翻番,诊所263个。全区卫生机构设置床位数2141张,卫生技术人员471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24人,注册护士2715人。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区属医疗机构2家,包括第三方机构在内最大日10:1核酸混检能力达40万人次。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48人;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监督员21人。
六、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区域发展格局优化
崇川始终把环境品质作为第一名片,城市魅力显著提升。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崇川坚定不移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命名。PM2.5年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全省领先。2021年,全区完成50条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14个,12个市考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达100%。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大力开展内河码头整治,取缔非法码头31家,整改提升码头33家。“增荫添彩”工程稳步实施,濠河、通吕运河等10条河道绿化景观提升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全市首座河道公园——铺港河公园。建成小游园13个、口袋公园2个、城市绿道3条,新增绿地77.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1㎡,全省第一。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国家级绿色商超2家。
(二)交通枢纽能级提升。区划变更后,新崇川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打开,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提升,产业布局优化,民生资源聚合,城市能级得到跃升。坐拥南通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的天时,通州湾新出海口、新机场、沪苏通公铁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交汇的地利,任港湾、五龙汇等城市重点片区自主开发建设和地铁一、二号线赋予的新动能,在一体化进程中脱颖而出的条件更加优越。宁启复线、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南通动车所投入运营,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啬园路隧道建成通车,新(改)扩建城市道路81条43公里,城区快速路网形成闭环。
(三)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崇川紧紧围绕“老城旧貌换新颜”的战略目标,制定“整体规划、分片实施”原则,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21年,高标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50个,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改造出新住宅楼904幢,惠及居民31864户。倾力“补短板、惠民生”,改造停车位约11000个,增加非机动车棚约110个,可容纳非机动车13800辆,建设文化宣传栏43个,拓宽整修小区道路超128公里,更换晾衣架约27800个、防盗窗约40600个,通过改造系统解决老旧小区停车、充电、管网改造、物业管理等问题,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配置。
过去十年,是崇川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砥砺奋进、跨越发展的十年。在宏观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区委班子励精图治、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奋发进取、奋勇争先的结果。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的征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实的作风、更高的标准、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在新常态下谋求新作为、争创新业绩,全力确保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共同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注:因区划调整,本文所用2020年前的数据为原崇川、原港闸合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