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扣“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建强中国医药城核心区”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GDP过千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市首家过百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过2000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6.86亿元,增长11.0%,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5亿元、增长11.8%,总量和增速均列全市第一;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98.78亿元,同比增长29.4%,总量全市第一。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区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9亿元,比上年下降0.1%,其中农业产值18.2亿元,增长5.5%;林业产值0.16亿元,增长0.4%;畜牧业产值2.37亿元,下降33.5%;渔业产值2.11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5亿元,增长9.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18亿元,可比增长2.8%。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粮食播种面积24.54万亩,比上年增长1.0%;粮食总产量11.2万吨,增长0.1%。生猪生产恢复常态。年末,生猪存栏3.96万头,增加1.41万头,增长55.3%;其中能繁母猪存栏0.11万头,同比增长88.9%;生猪累计出栏7.1万头,同比增长108.2%。油料作物扩产较多。全区油料播种面积2.98万亩,同比增长2.1%,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1.79万亩,同比增长5.7%;油料总产0.65万吨,同比增长4.3%,其中油菜籽总产0.35万吨,同比增长5.5%。
工业生产势头良好。随着有序用电政策调整优化、保供稳价相关政策实施,以及长城汽车产能的逐步释放,全区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29.20亿元,可比增长15.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累计增速排名列全市第一位。主导行业增长较快。2021年,全区列统的31个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累计产值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达90.3%。医药、电子、农副食品、石油、汽车、船舶六大主导行业同比均实现增长,全年累计实现产值1531.95亿元,同比增长31.7%,高于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速2.3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2.7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汽车、船舶三大行业增长较快,累计增速分别达31.5%、1078.7%、42.2%。新增企业贡献突出。2021年全区共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2家,其中月度新增20家,年度新增62家。月度新增企业中,新建投产企业14家,贡献较为突出。14家新建投产企业全年累计实现产值158.45亿元,同期基数2.26亿元,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9.6个百分点。其中,长城汽车泰州分公司由于订单积压,11月起实行两班制,新能源汽车月产量超1万辆,产值逐月攀升,全年产值超100亿元,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3.6%。开票用电支撑有力。2021年,全区征收期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开票销售同比增长32.9%,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7%,工业用电量、征收期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开票销售两项指标增速排名均列全市第一位,分别高于全市平均增速8.3个、3.1个百分点,有效支撑规上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区完成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77.72亿元,同比增长43.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长较快,实现营业收入77.03亿元,同比增长90.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一。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体娱乐业同比分别增长62.3%、84.4%、108.6%、76.0%、150.1%。从重点企业看,临港经济园投资开发、灿鸿建筑劳务、马甸建筑工程、信邦人力资源、华信药业等5家单位拉动作用明显,同比增长304.3%,拉动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3.5个百分点。其他运输业增幅提升,实现营业收入20.01亿元,同比增长7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7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二。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0.8%,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1%。重点企业享运科技物流、杨湾益嘉、江苏粮库、韵达电子、中外运物流、集装箱码头6家单位营业收入增势明显,同比增长275.3%,拉动其他运输业增长44.1个百分点。
二、发展领域“势头好”:三大需求逐期向好
固定资产投资稳健增长。2021年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13.77亿元,同比增长8.4%。制造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2021年全区制造业投资完成454.63亿元,同比增长20.2%,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8个百分点,高于服务业投资增速28.4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3.7%,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6.3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制药(剂)项目、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中航704所泰州遥感探测研发中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2.68亿元,三大项目共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拉动力较强。全区本年新开工项目共560个,新增计划总投资690.95亿元,同比增长41.9%,新增计划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共10个,其中计划总投资超50亿元项目2个(圣森生物制药和蓝思精密移动通信设备零部件生产项目)。新开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335.88亿元,同比增长18%,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8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有序运行。全区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培育消费新燃点,加速释放消费活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98亿元,同比增长16.3%,高于GDP增速5.3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64亿元,同比增长20.9%。从商品分类看,基本生活类商品增势良好,衣食类商品持续发挥消费市场稳定器作用,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商品,同比增长58.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同比增长74.9%;日用品类商品同比增长63.9%。升级类商品增长迅速,受“双节”需求旺盛影响,烟酒类商品同比增长62.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同比增长77.9%;五金、电料类商品同比增长53.4%;煤炭及制品类商品同比增长400.0%。服务消费发展迅速,特别是餐饮消费在疫情有效控制情况下,潜力进一步释放,营业额同比增长57.0%。
进出口平稳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9.66亿美元,同比增长26.0%。其中,进口总额19.85亿美元,同比增长3.0%,出口总额19.81亿美元,同比增长62.4%,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
三、保障措施“成色足”: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就业指标表现亮眼,加快人才集聚。全区新增城镇就业2.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以下的较低水平。为2000余家企业发放“以工代训”补贴3782万元,为1500余家企业发放技能培训补贴2763万元,为4571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5128万元。积极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通过云招聘、网上面试、劳务派遣、定向送工、专场招聘等形式,全年为重点企业用工招聘员工17万余人。聚力融合发展,打造人才荟萃的创新活力区,全年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950人,集聚高校毕业生11821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500人、专业技术人才4370人。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发展更加均衡。2021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14元,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长7.9%,收入中位数36854元,同比增长12.2%,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1.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90元,增长9.8%,农村居民28582元,增长1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92:1,较上年缩小0.0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发展更加均衡。
金融运行稳中有进,存贷款余额呈“双升”态势。存款增速整体平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12.7亿元,同比增长4.8%。贷款增速稳步提升。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982.1亿元,同比增长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