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大国点名 15天,如何普查完14亿人?

2020-11-26 16:18

打开帆布包,掏出手机、楼栋信息表,身穿蓝马甲的万梓叶开始了爬楼敲门。

万梓叶是南京市秦淮区瑞金路街道南航社区的人口普查员,111日以来,她开始了入户普查工作。1112日是她入户问询的最后一天。

万梓叶是全国众多普查员中的一位,他们在1115日前完成了全国人口短表登记。

15天,普查完14亿人,这项工作是如何完成的?

普查14亿人:爬楼、敲门、询问、录入……

我还是挺幸运的,一来上班就碰上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22岁的万梓叶刚大学毕业,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统计14亿人,听上去就很酷。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9月初万梓叶便开始接受人口普查培训:短表、长表、户主姓名底册、空房、人户分离……这些名词对她而言既陌生又新鲜。

10月中旬,普查员们开始携带统一证件,进行入户摸底勘查,为正式普查作准备。其间,万梓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工作方法。除了登记信息要用的手机,万梓叶还随身携带一份手抄的楼道信息表。经过几轮扫楼,万梓叶已经基本摸清了她需要普查的485户居民的基本情况。

敲门是万梓叶最直接的普查方式。但也经常遇到没人在家,这时她就会贴上一纸通知:居民您好,我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人员,上门时您不在家,请您在方便的时候跟我联系确认信息。

贴上通知后,万梓叶用手机扫了这家居民的电表。社区接到通知,国家电网刚给人口普查员做了个小程序,只要扫一下电表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家的用电情况。万梓叶说,这个方法可以高效地判定屋子里是否有人居住。

如果一直找不到人,或者居民不配合登记怎么办?

万梓叶说,入户见不到就电话联系,多次联系不上就只能先把这户标注为人户分离不配合的居民很少,碰上了就耐心沟通,实在不行就求助社区民警。

在万梓叶所在的南航社区,还有20多个像她一样的普查员,在十几天内陆续走进社区3500多户居民家中。

不同于网络上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上传信息的调查,入户普查是点对点、人对人、面对面地交谈。居民口中的一串数字、一段经历,都变成了一条电子信息,被全国700多万普查员录入了全国统一的平台。

普查革新:首次全面电子化

这次人口普查对万梓叶来说是第一次,但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7次。

追溯历史,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在1953年。1964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真正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自此每隔10年,尾数逢“0”的年份便进行人口普查,2020年正好是第七次。

在此次人口普查中,南京市雨花台区景明佳园社区的人口普查员龚莉莉是一名普查老将,曾参加过第六次人口普查。龚莉莉告诉记者,与2010年普查方式不同,这次她不再拿着纸笔上门,取而代之的是一部智能手机。

这次人口普查最大的变化,就是实行无纸化登记。

为了这次人口普查,国家制作了全国性的小程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平台。不仅普查员可以通过小程序填报信息,住户也可以自主填报,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一系列人口数据经由小程序汇总。

龚莉莉说,在以往人口普查中,这些数据要层层上报。我们把数据汇集到社区,社区再把数据交给街道,街道再交给区统计局扫描录入。每一次递交,都是纸质表格。而这次采集来的数据通过小程序实时上传,不仅杜绝了中间环节干扰,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信息排重。

电子化采集不仅简化了程序,还能通过初步审核,减少登记失误。比如前后信息不一致、身份证位数不对,等等,系统都可以识别并提示,这比人工核对的效率和准确度高多了。

但技术的进步并不和数据的质量绝对正相关。

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陈友华分析,虽然科技手段让数据流动更顺畅,降低了人工成本,但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反而不如从前。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流动率低、社会基层组织丰富,人们的隐私保护意识没那么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人口普查数据质量其实是最好的。

大数据时代,还需要人口普查?

除了居民日益敏感的隐私保护,人口流动、人户分离也给这次人口普查增加了难度。万梓叶所在南航社区就是典型。南航社区党委书记徐滨告诉记者,她发现10月份摸底收集来的信息和11月份的差别很大,因为人口流动太快了

徐滨解释,南航社区是南京核心区的老旧小区,主要租客是小经营户、保洁员、保安这些对租金敏感的群体。资金一旦告急,他们就会迅速换个地方。

人口流动如此之快,且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可能更了解人们基础信息的变化,且具有实时更新的优势。相较之下,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郭未表示,人口普查数据是对人口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进行的全面调查与登记,反映的是人口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基本信息。高质量的人口普查利于分析社会政策研究者开展人口与社会政策系列研究,为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性依据。

更重要的是,人口普查获取的信息最终会使每个参与者受益。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陈友华举例说,分年龄段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有多少需要上学的孩子,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统筹教育资源;人口就业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有多少就业困难的人群,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政策。

可以说,小到家门口的健身器材,大到十四五规划的制定,都离不开人口普查数据。陈友华说。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雪银 江楠/文)


【打印此页】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分享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