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情况简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和关键。为全面深入了解我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状况, 2017年全省开展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情况全面调查,以问卷方式了解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情况、创新类型、成效、政策实施效果等。结果显示:我省工业企业创新活跃度高,创新驱动发展得到企业家认同,但创新政策效果不太明显,企业家期望进一步落实创新扶持政策、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一、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创新驱动已成共识
(一)工业企业创新率居全国之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2017年,全省近3万家工业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全部调查企业的64%,居全国之首。其中,有2.6万家企业成功实现了创新,占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91.2%,创新成功率较高。从创新类型来看,我省工业企业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合成为技术创新)为主,创新类型多样化。2017年,在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有85.5%的工业企业开展了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62.9%的企业开展了组织和营销创新活动,22.1%的企业同时实现四种创新。
图1 四种创新类型占有创新活动企业的比重(单位:%)
较高的创新活跃度使得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2017年,全省有71.8%的工业企业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对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进行了保护,比上年提高了27.5个百分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注册商标和进行了版权登记的企业分别占17.7%、21.2%、15.5%和2.1%,对技术秘密进行内部保护的企业占21.5%,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同时,工业企业发明专利转化率也有明显提高,2017年达到60.8%,比2016年提高23.3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成果得到了有效实施。
图2 采取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或相关措施的企业占比(单位:%)
(二)技术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品牌效益得到提升
近年来,我省工业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经营活力逐渐增强,企业技术和产品已经具有较强竞争力。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在全省开展创新活动的2.9万家工业企业中,有85.5%的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在有技术创新的企业中,有79.3%的企业为本企业制定了创新战略目标,比工业企业平均水平高15.4个百分点,其中6%的企业目标为“保持本领域国际领先地位”、8.6%企业的目标为“赶超同行业国际领先企业”、24.6%的企业目标为“赶超同行业国内领先企业”,分别比平均水平高0.6、1.2和2.1个百分点,而对于“保持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状况”这类较低水平的目标,有技术创新的企业要明显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4.6个百分点)。
图3 在制定创新战略目标企业中制定各类目标的企业占比(单位:%)
技术创新投入的加大对于工业企业提升品牌效益十分重要。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经费达2785.5亿元,其中内部研发经费为1833.9亿元,占全部的65.9%,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4%、10.6%和提高2.5个百分点。因产品创新实现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达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占主营业务收入1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在实现产品创新的工业企业中,58.9%的企业推出了国内市场新的产品,20.6%的企业推出了国际市场新的产品;31.6%的企业对其主营产品拥有品牌所有权,28.5%的企业品牌为本企业独立开发,分别比上年提高1.9和2个百分点。
(三)高端制造业创新率高,“高精尖”特征凸显
2017年,全省制造业创新率高达80.2%,其中,有93.1%的高技术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 分行业看,在企业数超过500家的22个行业中,创新活动占比超过70%的制造业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依次为:医药制造业(82.5%)、仪器仪表制造业(8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8.9%),专用设备制造业(76.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74.5%),以及汽车制造业(70.5%),同时,上述行业创新成功率也高于其他行业。这六个行业在2017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2%、22.1%、32.1%、23.8%、29.1%和26.5%,其中,国际市场新的产品和国内市场新的产品占比也优于其他行业。
(四)超七成企业认为创新对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带来重要改变
创新在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调查结果看,83.2%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开展产品创新“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或质量”、78.2%的企业认为“增加了产品品种”;76.2% 的企业认为“开拓了新的市场”拓;83.4%的企业认为开展工艺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74.6%的企业认为“提高了生产灵活性” ;77.9%的企业认为开展组织创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提升了管理效率” ; 76.2%的企业认为开展营销创新“保持或扩大了市场份额”,以上创新成效均比上年有所提升。
创新在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2017年,全省有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平均产生利润3028万元,是无创新活动工业企业的3.9倍;其中,有技术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平均产生利润3354.3万元,是无技术创新活动工业企业的3.1倍。实现产品创新的工业企业中有79.5%推出市场新产品;其中有20.6%的企业推出了国际市场新产品,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五)创新驱动已成共识,人才成为首要因素
调查显示,89.9%的企业家肯定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中,61.1%认为起到了一定作用,28.8%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对创新作用的认同度更高,肯定创新作用的企业家占96.1%,其中认为起到重要作用的占37.1%。人才因素是企业实现创新的核心因素。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调查数据显示,7成以上企业认为人才动力对实现创新的影响更大。位居创新影响因素前三位的分别是“高素质的人才”(75.5%)、“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72%)和“员工对企业认同感”(71.1%),要高于“充足的经费支持”(68.6%)和“优惠政策的扶持”(59.3%)。加薪提职是企业激励创新的主要手段。近7成企业认为采取内部激励措施,提升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对成功实现创新影响大。调查显示,加薪提职是企业采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激励手段。有69.6%的创新企业认为增加工资或奖金的激励效果好,59%的企业认为给予升职或岗位调整效果好,其余依次是给予培训或深造机会(占46.1%)、汽车住房等物质奖励(占24.6%)、股权和期权(占19.6%)等。
二、创新政策效果有待提高,部分政策红利未能充分释放
对政府而言,创新驱动实质是创新供给,重在用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去推动市场和企业层面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调查显示:就目前国家出台的具有普惠性质的十项企业创新政策来看,在我省虽得到企业的一定认可,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认为有关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较小或没有作用,较上年相比,各项政策认可率均有所下降。
(一)四成企业认同优惠政策,认同度较上年有所下降
2017年,有42.6%的工业企业认为创新政策有明显效果,比上年下降11.9个百分点。从各政策对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程度比较来看,仅“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这一项政策,企业的认可度超过一半(为51.9%),而2016年有8项政策获企业认可度超一半。认可度下降最多的三项政策为“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研发活动专用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和“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3.9、13.5和13.4个百分点。
(二)优惠门槛较高,难以激发大多数企业创新积极性
当进一步追问有关政策未享受的原因时,对于不同政策,企业回答不尽相同,最为集中的是“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这说明相关政策在制定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位列前三的是:“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和“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分别有78.4%、76.8%和75.3%的企业无法享受该优惠政策。对于普惠性较好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在未享受政策的企业中有70.4%的企业选择了“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而这部分企业在2017年的研发经费比2016年下降4%,创新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政策宣传不到位,企业对政策内涵了解不够
对于门槛较低的普惠性政策,很多企业对此并不知道或不了解,2017年,选择“不知道该政策”的企业比重排列前三位的政策分别是: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22.1%)、优先发展产业的支持政策(19.1%)、金融支持相关政策(14.9%)。说明这些创新扶持政策在知晓度、普及度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以广受好评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为例,2017年有7.6%的企业选择了“不知道该政策”,而这其中有27.4%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且研发强度在2%以上。说明这些企业符合“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条件,但由于对政策的不知道、不了解,导致未能享受该优惠政策。
(四)人才政策吸引力不足,企业“引人难,留人更难”
在十项普惠政策中,“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对企业的吸引力最小,有20.2%的企业认为该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因素作为企业实现创新的核心因素,得到了绝大多数企业家的认同,但同时在对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开展的关于阻碍企业创新的12项因素的调查中,缺乏人才和人才流失占比最高,为22.6%,成为阻碍创新的首要因素。在对部分企业的走访中,我们发现“引人难,留人更难”这是企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一方面引进的人才,不愿长期留驻企业;另一方面企业很难培育形成自有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核心技术团队。因此一个适用性强的人才政策对企业“引人、留人”起了关键作用。
三、完善创新政策,加大落实力度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能够调节市场失灵,提高社会资源配置,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及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但如上文所分析,政府政策在实施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存在政策导向不明确、执行力度不足等影响支持实施效果的因素,使得在实践中激励企业创新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必须加大对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降低政策的优惠门槛,切实将政策落实到位,使企业真正感受到政策为自己带来的实惠。
(一)加大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普惠性和适应性
一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平台,把政策毫无保留地送给企业;二要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在制定和完善创新政策时,应立足企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增强企业家在创新政策中的话语权,使政府切实了解企业所思所需,真正将创新企业视为创新行为主体。在企业申报创新(科技)项目时不唯出身、不设门槛、不限地域,根据产业实际需求客观公平、合理、公正分配政府政策资源;三要继续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工作,将“最多跑一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实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真正让企业对适合创新的政策敢申请、会申请、能申请、愿申请,并建立跟踪监测机制,以保证让有益于企业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源泉
一是发挥江苏人才大省优势,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聚集。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家;通过对进入企业研发机构工作的创新人才给予长期高额政府补贴和灵活多样的激励制度;选派一批教授、博士到企业服务,建立刚性引进与柔性管理的人才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体制内人才向企业集聚;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现两个升级,即: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升级,由“打工者天堂”向“创新创业者天堂”的升级。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人才移民政策,提供吸引最优秀人才到科技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提供科技型人才自主创业的经费和政策,通过人才引进倒逼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激发和保障人才的创新创业潜力和活力,形成企业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机制与竞合效应;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于“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政策,除采用现有增加工资、提高待遇等方法之外,可采用更加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吸引高端人才。例如,股权激励和期权激励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推动员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可以鼓励企业采用这两种长期激励方式,激发企业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三)健全政策体系长效机制,加大企业创新政策导向作用
对创新政策制订与实施进行全程跟踪评价,及时对评价结果实施动态化管理,将评价结果结合企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政策进行诊断、调整与优化,并不断反复。通过政策,鼓励创新投入向我省优势产业倾斜,充分发挥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方向的引导作用,必要时可制定和采取特殊政策以支持其发展,培育若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同时,对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可以通过对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制定更高的标准,鼓励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引导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从而达到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