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时代实现新飞跃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2022-09-20 10:07 来源:省统计局

新时代实现新飞跃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不负使命重托,绘就“强富美高”新图景

十年来,江苏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经济强”成就斐然,筑牢全国大局的“压舱石”

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江苏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21年,江苏实现生产总值11.6万亿元,以占全国6%的人口,1.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0.2%的经济总量。10年间,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跨越,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7年和2018年超越6万亿元、

7万亿元、8万亿元和9万亿元。经济在近年来世纪疫情的考验冲击下韧性十足,GDP总量于2020年、2021年连续迈上10万亿元、11万亿元新台阶。20132021年,GDP年均增长7.4%,快于全国0.9个百分点;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超过10%,为稳定全国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人均GDP居各省区之首。江苏人均GDP2012年的6.7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3.7万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高出全国水平5.6万元。按照美元平均汇率折算,2012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021年突破2万美元,已超过世界银行认定的高收入国家收入标准2021.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3.9万元/人,是2012年的2.1倍,经济发展质效大幅提升。

1  20122021年江苏省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

财政实力突破万亿元。江苏财政收支规模稳步扩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于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20年攀上6千亿元、7千亿元、8千亿元和9千亿元台阶,从2012年的586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0015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6.1%,税收占比稳定在7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702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4586亿元,累计增长1.1倍,年均增长8.5%

“制造强省”根基稳固。江苏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力推“制造大省”稳步迈向“制造强省”。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4.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8%,占比全国最高,约占全国1/8、全球3%。江苏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在全国拥有较为突出的规模优势、集群优势。电子、电气、化学、钢铁、通用设备等5个行业产值超万亿元,16个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70%左右,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民营经济活力迸发。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稳步增长。2021年,江苏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5.3%,比2012年提高8.6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微不足道”,到与国资、外资“三足鼎立”,再到占据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57.3%,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3.1%2021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9881.0亿元,占江苏税务部门直接征税总额的63.1%

(二)“百姓富”成果丰硕,谱写幸福民生“新答卷”

江苏省委、省政府在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聚焦富民”,通过大力度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居民收支水平快速提升,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富民增收成效显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2432元增加到47498元,累计增长1.1倍,年均增长8.7%,与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同步增长,收入水平在全国各省区中排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浙江;其中城镇居民收入由28808元增加到57743元,年均增长8.0%;农村居民收入由12133元增加到26791元,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增收步伐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1缩小到2021年的2.161

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注重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逐步转向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3年的29.0%下降至2021年的27.5%。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居住等支出占比从2012年的53.7%提升至2021年的58.0%。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13年的44.2平方米提升到2021年的54.3平方米。

2  20132021年江苏省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5年底,江苏提前实现国家脱贫攻坚目标,帮扶标准高于全国。截至2020年底,江苏254.9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有161.9万人通过产业就业等开发式措施实现脱贫,93万人享受低保、特困供养等兜底保障措施。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8万元以上。苏北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基本公共服务接近江苏平均水平。12个重点帮扶县区提前一年全部“摘帽”退出。苏北30多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实施城乡危房改造13万户,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700多个、惠及居民240多万户。

(三)“环境美”底色更足,铺展美丽江苏“新画卷”

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江苏大力度开展“263”专项行动,确立“1+3+7”污染防治攻坚作战体系,在全国率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2021年创新世纪最好水平。

空气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江苏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实现2013年以来“八连降”,累计下降64.1%;首次以省域为单位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2.4%,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3个设区市优良天数比率为76.4%~88.2%

全域水质明显改善。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的210个断面中,水质优Ⅲ类比例为87.1%,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2021年,江苏省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干流江苏段水质总体处于Ⅱ类,稳定达到优级水平;淮河流域总体水质处于良好状态;太湖治理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显著改善,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比例达87.4%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2021年,江苏林木覆盖率达24%,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6个、总面积588.64平方千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增至27个,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数量全国第一。江苏设立自然保护区3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3.6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1.9%,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的空白。

(四)“社会文明程度高”持续彰显,厚植人文江苏“新底蕴”

“三强三高”文化强省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江苏社会文明和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从2015年首次发布的86.25提高到2021年的90.43

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拓展。江苏共29个城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和占比均居各省(区)第一。2021年,居民综合阅读率高达90.23%,比2017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注册志愿者人数超2000万,占常住人口比重达1/4以上,省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超过95%。重大先进典型持续涌现,“马庄经验”影响广泛,基层涌现出赵亚夫、王继才等一批时代楷模,时代主旋律昂扬向上,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文化创新创造成为发展新优势。江苏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31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986亿元,占全国10%以上,占全省GDP比重为4.9%,较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预计2021年达到5%。凤凰传媒、江苏有线A股上市,获“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奖企业数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文艺苏军”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紫金”文化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

“水韵江苏”影响力提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倾力打造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等品牌,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全国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成功举办两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14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拥有13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43个名镇名村。“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提升,拥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二、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引领发展的“源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中扛起重大责任、勇当开路先锋。

(一)创新创造活力迸发

2021年,江苏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433亿元,是2012年的2.7倍,年均增长11.5%;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35%提升至2021年的2.9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2021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2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比2012年提高35.4件;登记技术合同82555项,是2012年的2.8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达3013.6亿元,是2012年的5.7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6.5%提升至2021年的66.1%2012年以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439项,居各省(区)之首。

3  20122021年江苏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和占比

(二)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2021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5%,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9.8%,比2014年提高11.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比重达37.5%。围绕打造50条重点产业链、30条优势产业链、10条卓越产业链,集合优势力量攻关“卡脖子”问题,在纳米科技、生物医药、物联网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有力提升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纳米新材料、新型碳材料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5100多家增加到2021年的3.7万多家。

(三)数字经济赋能强劲

牢牢把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趋势,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2021年,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为1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6%以上。2021年,规上工业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7%,增长贡献率达27.8%;规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7.5%16.8%,其中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服务分别增长25.5%115.9%。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跃升。截至2021年,全省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2家、智能车间1639家、“上云”企业超35万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4.8,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拥有全球“灯塔工厂”8家,超过全国的1/5

(四)人才吸引力显著提高

积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努力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2021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研发人员超90万人,在苏两院院士117人、总数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全国65%的院士在江苏开展了相关科研合作。“十三五”期间,江苏共安排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30.8亿元,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2417名、团队234个、博士3433名。近5年,江苏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近40名,35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6人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王泽山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立“江苏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加强省级离岸基地试点建设。2021年,共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团队172个,推动418个海外项目在省内孵化,增聘海智特聘专家10位。

三、强化统筹协调,破除导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旧藩篱”

十年来,江苏坚持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均衡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增添了强劲动能。

(一)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城乡一体化持续推进。2021年,江苏城镇化率达73.9%,高出全国水平9.2个百分点,较2012年提高10.9个百分点。2021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201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9.2%,比城镇居民高1.2个百分点。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2012年以来,江苏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00万吨以上,2021年达3746.1万吨,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2021年,江苏新建高标准农田390万亩,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24214.6万千瓦增加到5148.2万千瓦。乡村基础建设明显改善。2021年,全省新改建道路2937公里、改造桥梁979座,新增“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3个、示范县11个,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乡镇(街道)达151个,开展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乡镇总数超过300个。

(二)全域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

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43.1%,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跨江融合”步伐加快。截至2021年,全省过江通道累计建成17座,在建8座,为南北两岸互联互通打开新通道,加速了区域融合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20205月成立的苏锡通联创区,成为南通、苏州、无锡三市跨江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园区。“1+3”重点功能区特色彰显。扬子江城市群“主引擎”作用显著,2021年实现增加值90397亿元,沿海经济带实现增加值2137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8.6%,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76.9%18.1%。沿海地区中心城市能级明显提高。南通于2020年跻身全国GDP万亿元城市,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21位。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以高端石化和精细钢铁产业为核心、以新能源产业和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沿海临港产业体系。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成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盐城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0%,风电装备产业规模多年领跑全国。江淮生态区聚力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淮安颁布实施全国首部永久性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钵池山公园生物多样性培育工程”入选联合国COP15实践案例,“河湖长制”成为全国典型,白马湖入选全国15个重点保护湖泊,获批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徐州作为唯一以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的独立板块,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八千亿新量级,达到8117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7.7%,快于全省0.3个百分点。

四、践行绿色低碳,构建和谐共生的“新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一)协同降碳成效显著

积极响应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20122021年,江苏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8%,“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约束性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年累计下降50%。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逐年下降,由2012年的78%下降到2021年的70%。江苏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首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率99.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江苏以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能源消费结构发生较大转变,煤炭等传统能源消费增速回落明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9家、绿色园区1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3家,认定省级绿色工厂283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0.4万辆增加至2021年的50.5万辆。水污染防治设备、高效节能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等优势和重点产业链得到全面发展。截至2021年底,江苏新能源装机容量4429.5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5.7%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742.67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12.7%

(三)长江大保护扎实推进

长江岸线整治成效显著。依法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5.7万家,处置“僵尸企业”876家。国家下达596个岸线整治项目于20206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累计腾退长江岸线60.3公里,新增复绿面积572.8万平方米,岸线利用强度下降至37.9%,生态型岸线占比上升至62.1%。“十年禁捕”落实到位。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捕”,纳入国家考核的长江干流及保护区渔船100%完成退捕,渔民100%退捕上岸,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江豚数量、活动范围明显扩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沿江生态保护修复完成率达100%。铁腕破解“重化围江”。针对“重化围江”历史问题,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累计依法关闭退出低端落后化工生产企业4600余家,化工园区由54家压减至29家。

五、深化开放合作,畅通互促共进的“双循环”

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东西双向开放,扎实推动产业循环畅通、供需动态平衡,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一)国内循环体系加快构建

内需市场潜力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1894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2703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9.4%;网络消费增势明显,2021年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突破2600亿元,占限上零售额比重达16.5%,比上年增长26.9%2021年,规上工业内销产值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82.3%,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受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建设带动,生产资料类商品流通加快。2021年,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92.3%,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

(二)对外贸易量增质提

外贸规模跃上新台阶。以人民币计价,2021年江苏进出口、出口分别跨越5万亿、3万亿台阶,创历史新高。2021年,进出口商品总额由2012年的34596亿元增加到52131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4.7%。出口商品总额较快增长,由2012年的20743亿元增加到32532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5.1%。出口结构持续优化。2013年至2021年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一般贸易出口商品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从2012年的42.5%提升至2021年的58%

(三)双向开放步伐稳健

利用外资持续领先。2021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330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9%,多年来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外资总部加速集聚。江苏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累计达331家,其中50家为世界500强。建立总部企业培育库,270余家企业纳入省级总部企业培育库。“走出去”步伐加快。全省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金额从2012年的50.5亿美元增加至2021年的66.8亿美元,年均增长2.8%。截至2021年底,江苏企业“走出去”遍及172个国家,累计对外投资项目849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895亿美元。投资建设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获中央领导“点赞”。2021年,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2.34亿美元,同比增长42.75%

(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步伐加快

“十三五”以来,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11.2%2021年达1.32万亿元,占江苏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6%提高到25.4%2014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江苏累计投资1960个项目,合同外资197.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00.4亿美元。江苏赴沿线国家投资项目共2128个,占全省比重26.8%;协议投资额208.9亿美元,占全省比重25.2%。投资国别由2014年的38个增至2021年的56个,投资行业门类由37个增至73个。

(五)自贸区建设成果丰硕

截至2021年,江苏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13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超过97%,累计总结形成196项制度创新经验成果,其中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项在国家部委备案,88项在省内复制推广。2021年,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量同比增长200%。截至2021年底,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累计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53.4亿美元,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3422.8亿元。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贡献了全省11.3%的外贸进出口、8.4%的实际使用外资、10%的税收收入,开放度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六、谋求共享发展,彰显公平正义“新风貌”

江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社会保障网织密织牢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低保、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每万人拥有医师数由2012年的19.5人增加到2021年的32.1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的41张提升至2021年的64.5张;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由2012年末的1332.2万人、1420.7万人增加到2021年末的1967.0万人、2340.7万人。下大力气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十三五”时期财政累计下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42.2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超过154亿元。截至2021年底,江苏共建成各类养老床位74.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1张,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老人助餐点7000余个;已有老年大学219所,80%的县(市)建有1所老年大学;已有260万老年人接受专业化居家上门服务。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7连增。扩大普惠托育机构覆盖面,2021年,全省新增95家普惠托育机构,新增普惠托育托位超8000个。

(二)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全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功能配置标准,涵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十大领域共87个服务项目,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自2016年起,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综合得分由74.6分逐年上升至86.1分。齐织政务“一张网”。在国内率先实现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如今已覆盖58个省级部门,从省、市、县(市、区)一直延伸到1321个乡镇(街道)、20963个村(社区),江苏92.5%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

(三)教育文化事业不断进步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2021年末,江苏共有普通高校168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1.1万人,比2012年增加30万人;研究生在校27.2万人,增加13.2万人;幼儿园8116所,增加3724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江苏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32年上升至10.21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末,江苏共有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2.2万个,比2012年末增加0.3万个,其中公共图书馆122个,增加11个;博物馆366个,增加100个。2021年全年出版图书7.3亿册,比2012年增加2.0亿册。

十年砥砺奋进,谱写壮丽华章。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江苏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力探索、接续奋斗,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此页】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分享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