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江苏70年:走向增收致富路 谱写生活新篇章

2019-09-06 09:29 来源:住户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人民紧跟党中央步伐,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稳步推进,居民收入水平跨越式攀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追求温饱到奔向全面小康,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美好,谱写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时代华章。

一、七十年奋斗,走向增收致富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城乡居民收入经历了从恢复起步,到曲折徘徊再到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长,收入水平连续跨上几个台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年突破千元大关,2004年突破万元大关,2010年突破2万元,2016年突破了4万元,2018年达到47200元,比1951年的100元增长了472.9倍,年均增长9.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6.0倍,实际年均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年突破千元,2005年达到5000元,2011年突破万元,2018年突破2万元,达20845元,比1954年的88元增长235.8倍,年均增长8.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3.0倍,实际年均增长5.6%。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呈现了不同的增长轨迹。

11951-2018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

 

(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历史回顾

1、百业初兴发展曲折,收入缓慢增长(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严峻,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加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经历了很多曲折和失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一直徘徊在低水平求温饱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国民经济快速恢复的阶段,江苏和全国一样,进行了艰巨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城镇经过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经济飞跃发展,广大城镇居民获得了充分就业机会,人民生活由饥寒逐渐向温饱改善。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元,比1951年增长135.1%,年均增长15.3%

1958年至1978年,由于的错误影响,这段时期全省国民经济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徘徊甚至倒退的阶段。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不仅影响了经济建设,还导致城镇居民生活在低标准中停滞不前。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元,比1957年增长23.0%,年均增长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甚微。

2、确立按劳分配制度,收入稳步增长(19791987年)

改革开放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逐步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制度,城镇引入奖金分配激励机制,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由此揭开了稳步提高的序幕,人民生活实现由基本温饱向温饱有余迈进。198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千元大关,达1005元,比1978年增长2.49倍,年均增长14.9%

3、开放搞活效率优先,收入快速提升(19881997年)

城镇居民收入进入高速发展期,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分配政策日益完善,城镇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在这一时期,长三角经济开放区的形成,为大量三资企业涌现提供了契机;企业改制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财政税收体制、价格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广大城镇职工也转变观念,摒弃全民集体职工身份和体制内就业的传统观念,勇于进入外资、私营企业就业,发展个体经济创业;同时,江苏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引来了外资的大量进入。1997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65元,比1987年增长4.74倍,年均增长19.1%

4、制度改革惠及民生,收入来源多元化(19982002年)

1998年左右,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全力推进,下岗职工急剧增多,加之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为了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和促进民生的全面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相继启动,逐步建立起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2002年城镇居民收入突破8000元,达8088元,比1997年增长40.3%,年均增长7.0%

5、落实富民优先战略,收入实现新飞跃(20032012年)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省上下围绕“两个率先”的工作主题,把富民放在更加优先位置, 积极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制定28条政策措施,继续稳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最低工资标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低保标准逐年上调。随着各项富民政策的贯彻落实,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分配方式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家庭经营收入从无到有,投资渠道更加多样,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收入2004年突破1万元,2007年突破16000元提前达小康标准,2010年突破2万元,2012年达到28808元,较2002年增长2.56倍,年均增长13.5%

6、主动适应新常态,收入连上新台阶(2013年至今)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两聚一高”新实践、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努力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富民增收33等一系列保就业、促增收、惠民生的政策措施,为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城镇居民收入在2016年突破4万元大关,2018年达47200元,比2012年增长63.8%,年均增长8.6%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历史回顾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徘徊起伏(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农村经过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两三年内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江苏农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破坏,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在改革开放前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江苏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民收入徘徊起伏,生活水平改善不大。1978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元,比1954年增长76.0%,年均增长2.4%

2、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农民收入大幅增长(1979—198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八十年代初在全省农村范围内得以普及,有效地克服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1985年,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粮食、棉花取消统购,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双轨制,并逐步放开了水产品、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价格。这期间,种植业增产缓慢、林牧副渔业增长较快、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渠道逐渐由农业向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转变,非农经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55元增加到1988年的797元,年均增速为17.8%

3、治理整顿经济秩序,收入增长首现低谷(1989—1991年)

1989年开始对经济秩序、经济环境进行治理整顿,乡镇工业发展速度陡降,同时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尽管当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9.9%,但实际收入下降了7.3%1990年随着治理整顿的深入,对乡镇企业由扶持到全面紧缩,农村非农产业一度不景气,大批劳动力回流农业,减少了农民收入来源,当年农民收入实际下降2%1991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给江苏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又带来了严重影响,直接造成当年农民收入比上年下降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收入下降6%。改革开放以后江苏农民收入的增长首次进入低谷。

4、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增收步入快速通道(1992—1996年)

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93年,江苏进行了主要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的探索,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 “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迅速发展,再加上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农产品价格得到稳定,农业生产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乡镇企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生产,部分农村劳动力改变了就业观念,成为城市中的打工者,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诸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促进了农民收入连上三个千元台阶,1996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29, 1992-1996年,年均增长26.9%

5、内需不足出口受阻,农民增收再陷低谷(1997—2003年)

伴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出口受阻,农产品出口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同时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缓解90年代中期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并在1998年实现了经济软着陆。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内需不足,农产品价格回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势头明显减缓。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从1996年的23.3%迅速回落到19977.9%,随后逐年徘徊,1997-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4.9%,农民收入增长再次陷入低谷。

6、惠农改革连续发力,收入增长再上快车道(2004—2007年)

国家相继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施种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给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连续的惠农、利农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的双轮驱动,农业增收形势大好。同时,农民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工权益受到保护,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成为增收的有力补充。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3元,比2003年增长54.5%,年均增速11.5%

7、有效化解金融危机,收入提前达小康(2008-2012年)

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外需减弱,工厂停工,农民外出就业机会减少,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价格回落,农业效益下滑,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江苏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增收的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0年江苏率先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并逐年提高;苏南地区开始城乡低保接轨,并调高了新农保医疗筹资水平及报销比例;涉农贷款全覆盖,农产品量价齐增。在多种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提前达省定小康标准;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自1997年以来首次呈缩小态势;2011年,全省基本消除了年收入25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33元,比2007年增长85.7%,年均增长13.2%

8、新常态下聚焦富民,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13年至今)

省委省政府根据十八大精神和“两聚一高”的要求,结合江苏实际,制定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积极探索创新富民新路径。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前一时期增收政策在较高收入水平下的速度效用递减,传统农业发展动力不足。为了改善增长困境,江苏积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行企业劳工谈判制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2018年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城乡收入比从2009年的2.511缩小到2018年的2.264,实现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连续九年缩小,2012-2018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9%

2:1978-2018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

 

二、七十载春秋,居民生活大变迁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城乡居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居民消费能力大幅提高,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摆脱了以温饱为特征的消费模式,生活向发展型、享受型进发。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51年的103元提高到2018年的29462元,增长285.7倍,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54年的93元提高到2018年的16567元,增长177.5倍,年均增长8.4%

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指标

年份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生活消费支出(元)

#食品(元)

恩格尔系数(%)

生活消费支出(元)

#食品(元)

恩格尔系数(%)




1951

103

70

68.4


1954

93

66

71.5


1978

276

152

55.1

140

87

62.3


1980

435

240

55.1

195

113

58.0


1985

720

378

52.5

416

217

52.1


1990

1339

743

55.5

787

412

52.3


1995

3772

1957

51.9

1938

1061

54.8


2000

5429

2204

40.6

2378

1024

43.0


2002

6246

2405

38.5

2699

1049

38.9


2004

7684

2863

37.3

3121

1327

42.5


2006

10236

3329

32.5

4373

1738

39.7


2008

12912

4367

33.8

5710

2209

38.7


2010

15690

4956

31.6

7104

2481

34.9


2011

18339

5784

31.5

8788

2814

32.0


2012

20573

6174

30.0

9921

2993

30.2


2013

22262

6332

28.4

10759

3349

31.1


2014

23476

6696

28.5

11820

3712

31.4


2015

24966

7004

28.1

12883

4078

31.7


2016

26433

7389

28.0

14428

4255

29.5


2017

27726

7616

27.5

15612

4511

28.9


2018

29462

7687

26.1

16567

4338

26.2


 

(一)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饮食结构更加健康

改革开放前,食品、衣着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严格的票证供应制度,居民膳食结构单一,主要以主食消费为主,肉禽、蛋等副食品严重短缺。改革开放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的丰富,老百姓对饮食消费的要求不仅是吃饱、吃好,更要吃出健康来,食品消费结构渐趋合理,饮食理念更加追求健康与营养搭配。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7687元,比1951年增长108.3倍,其中人均大米、面粉等粮食消费量由1951年的141.6公斤下降到111.6公斤,肉禽类消费量由3.0公斤增加到30.5公斤,蛋类消费量由1.4公斤增加到10公斤,油脂消费量由3.8公斤增加到8.0公斤。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4338元,比1954年增长64.4倍,其中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4年的203.5公斤下降到141.4公斤,肉禽类消费量由3.0公斤增加到33.5公斤,蛋类消费量由1.0公斤增加到9.2公斤,油脂消费量由1.2公斤增加到10.4公斤。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外出饮食消费快速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1703元,占食品烟酒支出的比重为22.2%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501元,比1988年增长55.3倍。

70年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一直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51年的68.4%下降到2018年的26.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54年的71.5%下降到2018年的26.2%,标志着居民生活进入相对富裕阶段。

(二)衣着消费快速提升,服饰追求品质时尚

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载体,不仅折射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且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转变。

70年来,人们对衣着的追求,从穿暖穿美、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从追风赶潮到凸显个性转变。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衣着支出为1926元,比1951年增加152.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812元,比1954年增加107.3倍。

(三)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家庭耐用品提档升级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日新月异,城镇住房从简陋的平房变成了宽敞明亮、配套设施齐全的楼房,农村住房从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楼房,集中居住、上楼居住也越来越普遍。住房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室内外居住环境也向着更高质量发展,居住设施日趋完备,小区环境舒适优美、住房质量和物业服务越来越好。201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6.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41.2平方米;农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6.4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6.7平方米。

耐用消费品经历数次更新换代,从改革开放之初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老三件”,到90年代的电视、空调、洗衣机等家电,再到进入新世纪后数码产品、健身器材、音响乐器等高档消费品,城乡居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在不断普及和快速提档升级,2018年,江苏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71.0台,电冰箱107.0台,洗衣机102.0台,空调器220.0台,热水器112.0台;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49.9台,电冰箱110.4台,洗衣机96.9台,空调器142.8台,热水器95.7台。

(四)交通工具升级换代,通信方式更加便捷

改革开放前,居民出行主要使用公交车和自行车,随着城市公共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方式悄然改变,电动车、摩托车、家用汽车逐渐走进普通家庭,出租车、网约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使居民出行方式有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同时,通信工具也由传统的书信、电报、固定电话变成了便捷的电脑和智能手机,通讯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

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由1985年的7元增加到2018年的3820元;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由1990年的10元增加到2018年的2960元。2018年,江苏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6.0台,助力车116.0台,移动电话249.0部,其中接入互联网199.2台,电脑7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70台;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3.3台,助力车133.0台,移动电话244.3台,其中接入互联网149.3台,电脑34.5台,其中接入互联网29.2台。

(五)教育消费逐渐升温,文化生活日益充实

居民对文化程度和知识需求日益剧增,现代家庭对于孩子教育与兴趣培养、成人知识更新都很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随着近年来小长假的实施,居民双休日及节假日期间,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增多,许多流行时尚的文娱活动应运而生,日常健身、旅游等成为居民度假的重要方式。2018年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支出3129元,比1978年增长259.8倍;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为1547元,比1983年增296.5倍。

(六)健康保健意识增强,医疗保障增点扩面

改革开放前,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城乡居民收入低微,大多数人讳疾忌医,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健康观念日益转变,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医疗保障覆盖面和报销比例持续提升,居民更加注重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医疗保健消费需求随之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1957年的4元增加到2018年的2273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1983年的5元增加到2018年的1530元。

(七)社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生活环境、医疗、教育、信息化等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城镇地区有99.2%的户所在社区饮用水经过了集中净化处理,农村地区有97.9%的户所在社区饮用水经过了集中净化;城镇地区有99.8%的户所在社区内垃圾能集中处理,农村地区有97.9%的户所在社区内垃圾能集中处理。从医疗机构分布情况看,城镇地区有84.8%的户所在社区有卫生站,农村地区有96.5%的户所在社区(自然村)有卫生站。从教育资源分布情况看,城镇有98.6%的居民户所在社区可以便利地上幼儿园或学前班,有99%的户所在社区可以便利的上小学;农村有90.5%的户所在社区可以便利地上幼儿园或学前班,有91.3%的户所在社区可以便利的上小学。

纵观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再到奔向全面小康,每一次改革与发展,都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推动着人民走向更加富强的道路。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更多的人民将共享发展成果,开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生活,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注:新中国成立以来,住户调查的数据口径与调查方法经过了几次重要调整,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住户办公室统一制订的历史数据倒推方法,以“增幅不变”为原则,以2012年开始实行的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为基础,倒推出新口径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和消费支出数据。另由于统计指标和口径变更、部分年份数据缺失等原因,文中部分年份间数据比较不完全起始于1949 年。

 

 


【打印此页】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分享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