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省就业总量保持稳定的同时,就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等不断优化。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城镇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与此同时,江苏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的深度、广度以及保障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社保基金的征收、运用均明显增长,社会保障这一民生安全网更大更强,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一、就业总体稳定,结构不断优化
(一)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但就业总量保持稳定
近年来,江苏常住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增长速度持续放缓。总人口结构中,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规模逐步扩大,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则持续减少。2011年,全省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总量达到峰值5989.66万人,其后逐年下降,2012年,劳动适龄人口5979.58万人,到2016年,降至5896.39万人,与2012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减少83.19万人。
2012年以来,江苏全省上下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又好又快的工作导向,着力帮助企业缓解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压力,通过实施就业补贴、缓解社保缴费压力、扶持创新创业等举措,帮助企业稳定发展,稳定就业和促进新增就业,就业人口总量仍然保持了连续稳定。
2012年,江苏全省就业人数4759.53万人,其后两年略有增长,2014年达到峰值4760.83万人,2015年开始转为减少,至2016年,全省就业人数为4756.22万人。与2012年相比,就业总量略微减少3.31万人,减幅0.7‰,就业总量保持于合理稳定区间。
(二)一产就业继续转移,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就业总量相对稳定的同时,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持续减少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相应增多,表现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一产就业人员向二、三产转移的同时,新增就业中三产人员数量较多。全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势头良好,根据工商部门登记资料,2016年末,全省私营企业登记户数222.91万户,从业人员2312.24万人,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91.61万户、649.79万人,增长率分别达69.8%、39.1%。2016年末个体户438.83万户、从业人员801.90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86.03万户、231.47万人,增长达24.4%、40.6%。个私从业人员中80%以上从事于第三产业。此外,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的分工进一步细化、深化,新型行业不断涌现。
表1 分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年 份 | 就业人数 | 分产业 | 构成(%)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2012 | 4759.53 | 989.98 | 2032.32 | 1737.23 | 20.8 | 42.7 | 36.5 |
2013 | 4759.89 | 956.74 | 2041.99 | 1761.16 | 20.1 | 42.9 | 37.0 |
2014 | 4760.83 | 918.84 | 2047.16 | 1794.83 | 19.3 | 43.0 | 37.7 |
2015 | 4758.50 | 875.56 | 2046.16 | 1836.78 | 18.4 | 43.0 | 38.6 |
2016 | 4756.22 | 841.85 | 2045.17 | 1869.20 | 17.7 | 43.0 | 39.3 |
(三)传统行业用工缩减,规上服务业连续增长
江苏是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大省,传统行业吸纳了大量就业。近年来,随着江苏经济的发展转型,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在内的传统行业用工表现缩减,与此相对,现代服务业用工连续增长。
全省四上单位(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2013年末从业人员共2310.25万人,至2016年,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总量为2226.63万人,减少83.62万人,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用工达205.40万人,比2012年增加16.01万人。规上服务业用工总量规模虽然较小,但发展势头良好。除规上服务业以外的传统行业则减少99.63万人。
表2 2013年-2016年江苏省四上单位分行业从业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项 目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总计 | 2310.25 | 2346.99 | 2270.65 | 2226.63 |
采矿业 | 14.97 | 12.86 | 11.62 | 9.4 |
制造业 | 1113.08 | 1117.53 | 1093.27 | 1072.84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4.84 | 14.53 | 14.64 | 14.62 |
建筑业 | 799.23 | 829.51 | 780.16 | 756.12 |
批发和零售业 | 104.6 | 99.48 | 96.65 | 94.43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58.79 | 62.31 | 61.82 | 63.34 |
住宿和餐饮业 | 34.7 | 32.71 | 29.35 | 28.86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35.69 | 36.07 | 37.43 | 37.28 |
房地产业 | 39.46 | 42.59 | 43.32 | 44.98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43.31 | 44.06 | 45.1 | 43.88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23.64 | 25.48 | 25.46 | 26.8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5.78 | 6.33 | 7.91 | 8.42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5.84 | 6.17 | 5.95 | 5.85 |
教育 | 4.55 | 4.62 | 4.86 | 5.42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6.14 | 6.88 | 7.27 | 8.04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5.63 | 5.86 | 5.83 | 6.33 |
注:规上服务业数据自2013年始。
(四)城乡就业结构持续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位稳定
就业人员在产业分布上向二、三产业集中,在区域特征上,则表现为向城镇地区集中。2016年,全省城镇地区就业人员3126.2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5.7%。与2012年相比,城镇就业人员增加203.88万人,占比提升4.3个百分点。五年来,城镇地区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城乡就业结构持续改善。
城镇就业人员数量提升过程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发展较快。2012年至2016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年超过百万,分别达131.93万人、136.91万人、138.34万人、139.84万人、143.22万人,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近700万人。
与此同时,全省城镇年末登记失业人数从40万人减少到3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12年的3.14%下降到2016年的3.00%,并保持低位稳定。
图1 2012-2016年城镇失业人员状况
(五)就业服务能力增强,重点人群就业情况保持良好
2016年,全省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7.82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12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6.49万人,累计转移1901.59万人,转移率达72.5%。全年共组织143.59万人参加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67万人参加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26.9万人参加创业培训,为14.91万名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岗前、提升和转岗培训。
2016年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达到96.9%。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制登记管理,实名登记率和服务率均为100%。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3.59万个,引领3.11万名大学生完成自主创业。
二、健全制度机制,工资持续增长
(一)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建立
就业的目的在于富民,让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制度,指导各设区市适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信息。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指导企业形成以一线职工为重点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畅通欠薪举报投诉渠道,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工资权益,重点解决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问题。健全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扩大工资保证金实施范围。目前,工资正常调整增长的机制基本建成。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江苏制定了三档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提升。通过调整最低工资,一方面对工资水平提供了托底保障,另一方面形成了工资逐步增长的环境氛围。
(二)各行业工资普遍增长,新型服务业工资收入领跑
城镇非私营单位、城镇私营单位是就业的主渠道,两者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非私营、私营单位的工资收入水平对全社会劳动报酬起到标杆作用。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运行方面的压力,江苏出台政策措施,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实现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收入稳定增长。
2016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71574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20935元,每两年增加一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0%。各个行业的平均工资均保持较快的增长。目前,除农林牧渔业、住宿餐饮业平均工资尚显偏低外,其他各行业平均工资均超过5万元,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四个行业年平均工资已超过10万元,领跑其他各行业。
表3 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分行业平均工资 单位:元
行业 | 2012年 | 2016年 | 年均增长率(%) |
总 计 | 50639 | 71574 | 9.0 |
农、林、牧、渔业 | 26300 | 37953 | 9.6 |
采 矿 业 | 50963 | 62330 | 5.2 |
制 造 业 | 42641 | 66994 | 12.0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80246 | 116629 | 9.8 |
建筑业 | 37619 | 58172 | 11.5 |
批发和零售业 | 40887 | 67127 | 13.2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9167 | 71773 | 9.9 |
住宿和餐饮业 | 30586 | 45013 | 10.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80340 | 130501 | 12.9 |
金融业 | 92156 | 122648 | 7.4 |
房地产业 | 53489 | 72680 | 8.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8421 | 60258 | 11.9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 76548 | 100375 | 7.0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40233 | 60723 | 10.8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45981 | 57905 | 5.9 |
教育 | 59912 | 88282 | 10.2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61735 | 92202 | 10.5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58582 | 84242 | 9.5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70908 | 96402 | 8.0 |
与非私营单位相比,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整体存在一定差距,但增长速度更快。2016年,全省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达47156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0.1%,比非私营单位快1.1个百分点。私营单位中,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均超过5万元。
表4 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分行业平均工资 单位:元
行业 | 2012年 | 2016年 | 年均增长率(%) |
总 计 | 32069 | 47156 | 10.1 |
农、林、牧、渔业 | 26974 | 37048 | 8.3 |
采 矿 业 | 27956 | 39749 | 9.2 |
制 造 业 | 32020 | 48133 | 10.7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30331 | 43928 | 9.7 |
建筑业 | 32435 | 48351 | 10.5 |
批发和零售业 | 31261 | 41803 | 7.5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1778 | 47241 | 10.4 |
住宿和餐饮业 | 28282 | 36197 | 6.4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38178 | 52879 | 8.5 |
金融业 | 34809 | 46658 | 7.6 |
房地产业 | 32984 | 42121 | 6.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3849 | 46631 | 8.3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 37866 | 50933 | 7.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1329 | 45393 | 9.7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30309 | 42302 | 8.7 |
教育 | 32264 | 45802 | 9.2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33202 | 46492 | 8.8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29752 | 43600 | 10.0 |
(三)省内各地区工资普涨,地区格局更加均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省内各区域的工资状况呈现苏南高,苏中其次,苏北相对偏低的格局。2016年,三大区域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81053元、66331元、56905元,与2012年相比均保持相当幅度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1%、9.4%、7.9%。分设区市来看,各地区平均工资同样存在差异格局,但同时保持适当的增长。工资最高的南京与最低的宿迁的平均工资比由2012年的1.65:1缩减到2016年的1.61:1。
表5 分设区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及增长率 单位:元
| 2012年 | 2016年 | 年均增长率(%) |
合计 | 50639 | 71574 | 9.0 |
南京市 | 60404 | 87559 | 9.7 |
无锡市 | 56883 | 80251 | 9.0 |
徐州市 | 44070 | 55750 | 6.1 |
常州市 | 55764 | 75946 | 8.0 |
苏州市 | 57622 | 80187 | 8.6 |
南通市 | 49399 | 69654 | 9.0 |
连云港市 | 44124 | 59208 | 7.6 |
淮安市 | 41966 | 58111 | 8.5 |
盐城市 | 40357 | 57374 | 9.2 |
扬州市 | 44689 | 66706 | 10.5 |
镇江市 | 47626 | 67581 | 9.1 |
泰州市 | 42985 | 59685 | 8.6 |
宿迁市 | 36624 | 54466 | 10.4 |
私营单位工资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2012年以来,私营单位工资增长速度要快于非私营单位,其中,苏北地区五个设区市,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地区差距由2012年最大1.37:1降低到2016年的1.25:1。
表6 分设区市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及增长率 单位:元
| 2012年 | 2016年 | 年均增长率(%) |
全省 | 32069 | 47156 | 10.1 |
南京市 | 34990 | 48257 | 8.4 |
无锡市 | 34682 | 46789 | 7.8 |
徐州市 | 26922 | 42026 | 11.8 |
常州市 | 33865 | 47636 | 8.9 |
苏州市 | 35060 | 48114 | 8.2 |
南通市 | 34863 | 46899 | 7.7 |
连云港市 | 25991 | 40796 | 11.9 |
淮安市 | 25696 | 43866 | 14.3 |
盐城市 | 26407 | 41728 | 12.1 |
扬州市 | 30430 | 46111 | 10.9 |
镇江市 | 31879 | 46300 | 9.8 |
泰州市 | 29369 | 45096 | 11.3 |
宿迁市 | 25590 | 38608 | 10.8 |
三、社保覆盖更广,基金收支两旺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全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并逐步趋向全面覆盖,当前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达97%以上。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使用更加规范,保险计算基数适时调整,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大幅增长,社保基金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动就业安全、家庭生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2016年末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25.94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417.84万人,增长18.1%,年均增长4.2%。其中参保职工2046.4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79.52万人,分别比2002年末增加249.72万人和168.22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3.3%和7.4%。近年来,随着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参保人员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说明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已逐步进入应保尽保、充分覆盖的状态。
基金征收稳步增长,2016年全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259.27亿元,支出2006.7亿元,与2012年相比,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693.1亿元、928.64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6%和16.8%。
2016年末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82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6.32万人。2012年末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79.4万人,其后,参保人数逐年下降,至2016年,参保人数为1289.54万人。参保人数逐步减少,说明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铺开,制度上已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征缴扩面工作正逐步进入收尾阶段;另一方面,部分参保人员在制度间重复参保的情况减少,造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计数据的缩小。
(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显著增加
2016年末,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90.53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335.06万人,年均增长3.7%。其中参保职工1849.36万人,参保退休人员641.16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202.83万人和132.22万人,年均增长分别为2.9%、5.9%。2016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869.39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735.2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337.79亿元、316.51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3.1%、15.1%。2016年末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02.0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22.44亿元,基金支出109.66亿元。
(三)失业、工伤和生育三项保险快速推进
2016年末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38.22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206.04万人。2016年全省失业保险基金总收入112.44亿元,总支出109.77亿元。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47.17亿元,发放人数70.54万人。2016年末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633.93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213.19万人。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15.08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548.87万人。2016年全省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78.13亿元,基金总支出55.24亿元。2016年末全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510.32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234.07万人。全省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8.95亿元,基金总支出60.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