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
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劳动保障系统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力促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社保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劳动关系调整取得新成效,职业培训发展跃上新台阶,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全面完成了年初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就业
城乡从业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总数达4564.76万人,比上年增加54.6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60.3万人,第二产业1588.54万人,第三产业1615.92万人,分别占全省城乡从业人员总数的29.8%、34.8%、35.4%。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679.37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617.16万人,社区公益岗位和灵活就业人员80.62万人。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连续两年实现新增就业突破百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04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1.13万人,全面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四年持续下降。
农村劳动力外输内转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2.6万人,其中新增劳务输出41.5万人。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9万人次,其中转移前职业技能培训40.38万人。全年全省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33.48元,同比增加75.18元,增长7.9%,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14.01%。
新一轮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2006年全省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7.8万本,其中“4050”人员领取14.16万本;领取优惠证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24.13万人(含以前年度),其中“4050”再就业10.21万人。1.1万人享受小额贷款政策,23.53万人享受税收扶持政策,58.6万人次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补贴额4.7亿元,28.18万人次享受岗位补贴,补贴额1.97亿元。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网络进一步健全。年末全省现有境内职业介绍机构3584个,其中劳动保障部门办的1253家,其它组织办的566家,公民个人办的1765家。全年在各类职介机构登记求职人数达319.71万人次,职业介绍成功183.51万人次,介绍成功率为58%。
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展良好。年末全省共有技工学校136所,比上年增加8所;在校学生28.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4万人;招生10.64万人,毕业人数为6万人,毕业生当年总体就业率为96.3%。全年技工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20.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96%。年末全省共有民办培训机构1600个,全年共开展培训136.9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34%。全年共有58.97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了再就业培训,8.2万人参加了创业培训。
年末全省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294个,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5314人。全年共有64.23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比上年增长29.9%,57.22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上年增长27.1%。全年职业技能鉴定平均通过率为89.07%。全年全省共培养技师、高级技师25531人。
二、社会保险
(一)基本养老保险
1、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24.89万家,参保职工1059.25万人,参保职工比上年末增加106.94万人,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参保人数超百万。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302.38万人,比上年增加19.82万人。
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到年末,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人数达288.63万人,比年初增加了20.98万人,社会化管理率达96.5%,其中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269.96万人,比年初增加33.17万人,社区管理率达93.5%。
2006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456.36亿元,其中基金征缴收入(含清理回收历年欠费)406.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1%和26.78%。对全省33个困难市县给予省重点补助17.05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355.28亿元,其中基金支出336.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06%和26.02%。
2、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数达28529个,参保职工82.44万人,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达25.73万人。
2006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48.68亿元,其中基金征缴收入47.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9%和5.84%。全年基金总支出44.45亿元,比上年增长4.32%。
(二)基本医疗保险
年末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27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0.2万人,连续六年实现净增参保人数超百万。其中参保职工935.8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38.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14.7万人和35.5万人。
2006年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154.62亿元,其中基金征缴收入143.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04%和29.58%。全年基金总支出107.73亿元,其中基金支出106.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91%和19.89%。全年统筹基金收入89.3亿元,支出56.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98%和12.72%。
(三)失业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90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2.6万人。年末全省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2.66万人,比上年末下降7.52万人。
2006年全省失业保险基金总收入39.23亿元,其中基金征缴收入35.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63%和19.83%。全年基金支出20.06亿元,比上年下降5.14%。
(四)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81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2.5万人,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参保人数超百万。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56263人,比上年增加19604人。2006年全省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9.05亿元,其中基金征缴收入8.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89%和36.11%。全年基金支出5.41亿元,比上年增长34.91%。
年末全省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71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6万人,其中女职工309万人。2006年全省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8.67亿元,其中基金征缴收入8.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2%和18.44%。全年基金支出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9%。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年末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868.97万人,新增参保人数43.21万人。年末领取养老金人数达131.71万人。2006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52亿元,支出15.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6.13%。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年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达189.97万人。
(六)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机制初步形成,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人群不断扩大,2006年底达到99.73万人。
三、工资分配和劳动关系
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3782元,较上年增长13.48%。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类别由四类调整为三类,调整后的一、二、三类标准分别为750元/月、620元/月、520元/月。
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劳动合同制度得到较好推行,2006年对全省5938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69394名职工的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全省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其中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16%,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1.72%,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3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4.85%,私营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达84.47%、51.86%。
2006年全省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66073件(立案处理案件43984件,案前案外调解案件22089件),涉及劳动者80763人,分别比上年上升30.1%和10.8%。立案处理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199件,涉及劳动者12385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0%和14%。全年立案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已审结43189件,结案率为92.7%。
四、劳动保障法制与监察
年末全省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131个,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组建率为100%。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配备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1066人。
在全省范围内重点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情况检查活动等专项检查活动,全年主动检查用人单位8.24万户,审查17.34万户用人单位报送的书面材料,接受群众举报投诉案件4.48万件,办结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2.77万件。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责令用人单位为71.72万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为63.27万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4.31亿元,其中为41.37万农民工追发工资等待遇3.23亿元,督促1.29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2.98亿元,督促1.36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1972户,责令用人单位退还收取劳动者的风险抵押金1021万元。
五、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金保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全省劳动保障网络建设,实施“镇镇通”工程,信息网络不断向基层延伸,全省城域网覆盖率达到92%。数据整理和传输工作得到加强,至2006年底,已上传数据覆盖养老保险参保职工996.7万、离退休人员269万,数据准确率达91%。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向部上传全部失业人员的失业监测数据。整合业务需求、优化业务流程,统一应用软件的开发实施工作全面启动。建成了省和南京市12333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全省标准统一、服务规范、联动响应的12333系统的统一建设,13个省辖市都已完成了系统实施、场地建设、咨询员招聘培训、政策法规库建设等工作,其中9个市已经正式开通人工服务。“江苏劳动保障网”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突出服务和创新,成为劳动保障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之一。2006年全省新发行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卡102万张。
社区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年末在全省省辖市市区258个街道及156个市区乡镇及县城城关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共1832人;并在3239个城镇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聘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4739人。
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全年新增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个,累计已达30个,市级建立的培养基地达1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