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苏省县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统计监测报告
近三年来,为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力争全面小康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继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等6个县级市2005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后,2006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部署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提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战略目标,并要求不能以市域总体达标代替县县全部达标;只有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才算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宣传昆山等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进经验,全面推进县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县(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奋力推进,全省县级全面小康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对照《江苏省县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省级有关部门(省统计局、省政法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民政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局)对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指标数据评审认定,结合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全面小康指标达标的县级市(区)民意调查结果,现就2006年度全省县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县级全面小康指标进程评价
(一)县级全面小康时序进度与达标完成情况
2006年,全省县级全面小康进程呈现稳步推进势头,各县(市)全面小康当年时序进度完成情况良好,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指标个数稳步提高(分县(市)时序进度和达标完成情况参见附表一,统计结果不包括未经省级认定的部分县(市)的指标数据,下同)。
按省定时序进度完成情况:全省52个县(市)的省定达标年份,依照各县(市)所在省辖市的省定小康达标年份确定:即苏南地区县(市)省定时间为2007年;苏中地区县(市)为2012年;苏北地区县(市)为2017年或2019年。经综合测算,52个县(市)中,有34个县(市)完成省定时序进度指标超过20个指标,18个县(市)完成省定时序进度的指标在14-19个之间。
按自定时序进度完成情况:2006年,各县(市)相继制定了本地县级全面小康达标时间,自定时间比省定时间有所提前,进度要求相应提高。其中,自定达标时间在2007年的有3个县(市),自定达标时间在2008—2010年的有19个县(市),若加上已达标8个县(市),2010年前自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有30个县(市)。自定达标时间在2011—2012年的有8个县(市),2013—2017年的有14个县(市)。监测统计显示:有22个县(市)完成自定时序进度指标超过20个,30个县(市)完成自定时序进度的指标在10-19个之间。
分县(市)全面小康指标达标情况:在县级全面小康25个统计指标中,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在20个指标以上的有10个县(市),比2005年增加3个县(市);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在10到19个指标之间的有26个县(市),比2005年增加5个县(市);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在9个指标以下的有16个县(市),比上年减少8个。县(市)全面小康指标达标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
(二)宜兴市、武进区、扬中市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指标
宜兴市、武进区、扬中市多年来一直是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较均衡的地区,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分别列第20位、第8位和第44位,2005年全面小康25个指标综合达标进程已位居全省52个县(市)的前列。2006年,宜兴、武进、扬中三地在巩固提升已达标指标的同时,针对全面小康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全面小康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
1、宜兴、武进、扬中三地2006年全面小康指标总体达标
宜兴市:2006年有23项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其中,核心指标人均GDP达到35472元(按常住人口,下同),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6089元和8005元,均超过目标值。没有达到目标值的有二项指标,分别是百户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36.8台,比目标值40台低3.2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6.3%,比目标值18%低1.7个百分点。
武进区:2006年有23项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其中,核心指标人均GDP达到43508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7321元和8833元,均超过目标值。没有达到小康目标值的有二项指标,分别是森林覆盖率12.3%,比目标值20%低7.7个百分点;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7.3%,比目标值18%低0.7个百分点。
扬中市:2006年有24项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其中,核心指标人均GDP达到39696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6209元和8000元,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没有达到目标值的指标是森林覆盖率为13.1%,比目标值20%低6.9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宜兴市、武进区、扬中市绝大多数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全面小康目标值。仅有三项没有达标,其中:扬中、武进的森林覆盖率不达标主要是受当地水域面积比重较大等条件的限制。宜兴市、武进区的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不达标,主要是受购买汽车等大宗消费、及近年来义务教育支出减少等影响。宜兴市的百户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未达标表明当地居民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鉴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条件差异的特殊性,可以认定:2006年宜兴市、武进区、扬中市监测统计指标值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
2、三地老百姓对当地全面小康的认可度均超过60%
宜兴、武进、扬中三地全面小康监测统计数据在总体上达到了全面小康指标,但认定一个地区实现全面小康并不能以统计数据代替直观感受,还必须看多数老百姓是否认可达到全面小康。为贯彻省委“不能以统计数据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的要求,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对宜兴、武进、扬中三地城乡居民进行了全面小康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对本地的全面小康总体认可度分别为:宜兴73.0%、武进66.8%、扬中72.2%。均达到《江苏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办法》明确的老百姓认可度要超过60%的规定。
鉴于宜兴市、武进区、扬中市的监测统计指标值总体上达到全面小康,老百姓对当地全面小康的总体认可度超过60%,经省级有关部门实地调研检查,依据《江苏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评审认定:宜兴市、武进区、扬中市2006年总体上达到全面小康。
二、县级全面小康指标进程分析
回顾2006年,对照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的25个指标,绝大多数指标达标的县(市)个数比上年增加。其中,包括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等核心指标在内的19个指标,全省达标县(市)个数比上年增加;包括城市化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在内的5个指标,全省达标县(市)个数与上年持平;而环境质量指标达标的县(市)个数比上年略有减少(县级全面小康25个指标的分项达标情况详见附表二)。
2006年,我省县级全面小康各项建设在全面协调推进的同时,在增强经济实力、富民优先、强化社会保障与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重点推进,呈现以下特点:
(一)县域经济增长力求又好又快,就业规模稳步扩大
保持县域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仍然是现阶段我省县级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全省县域经济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快速稳定增长。据初步测算,2006年全省县(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万亿,达到1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现价)。人均GDP为23170元(按常住人口,下同)。全省52个县(市)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16个县(市)、比上年增加3个。人均GDP超过24000元的县(市)为16个,已占全部县(市)的31%。其中,昆山等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6个县(市),人均GDP已达到53000元以上。人均GDP在8000元以下的县(市)减少至5个。
在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全省县(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9.7%,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0.2:56.4:33.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13个县(市),比上年增加2个。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0.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县(市)为15个,与上年相同。
扩大就业作为政府行政的基本目标,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县(市)党委和政府坚持用发展经济拉动就业,市场导向引导就业,制定政策扶持就业,统筹城乡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南北联动转移就业,用发展的办法和创新的举措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2006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连续两年实现新增就业突破百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04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1.13万人,全面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全省县(市)在年末城镇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71.36万人情况下,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仍比上年减少1.67万人。2006年,各县(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目标值5%以内,达到了全面小康目标值的要求。
(二)着力推进富民优先,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富民优先是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坚持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让百姓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富民已成为政府的执政之要,强省之基。
城乡居民收入既是县级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标,也是全面小康达标的重点和难点。2006年全省52个县(市)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16000元)的有8个县(市),比上年增加2个。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万元—1.6万元的县(市)达到19个,比上年增加5个。2006年,我省在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方面继续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生活改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三个方面是各地的首选着力点。另一方面,由于近两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经营性净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在上年增长30%以上的基础上,2006年再次增长2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8000元)的有8个县(市),比上年增加2个;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8000元的县(市)达到27个,比上年增加10个;低于5000元的县(市)由上年的29减少到17个。2006年,全省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一是劳务输出保持高位增长,增加工资性收入。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2.60万人,其中通过对口挂钩输出的农村劳动力达10.46万人。针对农村转移的难度越来越大,省财政拿出6000万元用于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培训,特别对1011个经济薄弱村劳力的培训费提高到人均补助300元。全年对40.38万名劳力进行了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二是支持农民返乡创业致富,提高经营性收入。2006年我省2.7万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创办各类企业8927个,带动9.1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通过创业致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2006年全面小康新达标的县(市)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前几年积极拓展创业致富的基础上,宜兴市2006年以降低准入门槛,激活民间投资,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全年新办民营工业企业913家,民营经济组织总户数达到4.32万户,比上年增长11.3%,吸纳职工23.85万人,比上年增长16.1%。扬中市2006年深入推进“千户兴业”、“千元增收”行动,出台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农民创业热情高涨。全市累计新办个私企业427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114户。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扩大到4000万元、农民创业担保基金规模也达200万元,有力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生活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35个县(市),比上年增加4个。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24个县(市),比上年增加1个。城乡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34个县(市),比上年增加9个。城乡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7个县(市),与上年相同。电脑拥有量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偏少,52个县(市)中,农村百户居民家庭的电脑拥有量超过20台的只有8个县(市)。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10个县(市),比上年增加4个。城乡恩格尔系数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28个县(市),比上年增加12个。其中: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40%的有25个县(市),接近一半。在交通出行方面,所有县(市)的农村行政村通灰黑(或航道)比重均已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39个县(市),比上年增加9个。完善城市道路功能,不单给居民出行提供便利,也是各地在实施招商引资、进行经济建设的基础条件。各地围绕拉开城市框架,构建合理的城市道路框架体系,加大道路投资力度。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省县级城市完成道路建设投资72.3亿元,占县级城市城建总投资的58.63%。
(三)以科教优先为导向、以扩大社会保障为抓手,推进可持续发展
在全面小康推进过程中,体现科教优先是我省作为人才大省、教育大省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特质之一。由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多集中在大城市,我省县域经济中研发经费投入主要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县域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虽然基数低,但增长迅速,2006年县(市)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17亿,较上年增长32.2%。全省52个县(市)中,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19个县(市),比上年增加2个。目前,县(市)研发经费投入较多的集中在已实现全面小康的地区。如昆山市就拥有省、市级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1家,博士后流动站3个。拥有7个中国名牌产品、18个江苏著名商标,昆山企业累计申请专利数超过1万件。在推进县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省县域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起点较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38个县(市),比上年增加16个。2006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已全部免除,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贵问题得到较好的缓解。
近年来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仍是百姓的后顾之忧、呼吁的热点,各级党委政府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作为全面小康推进的重点,切实履行政府的职责。2006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32个县(市),比上年增加9个。所有县(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均已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要求。城镇三大保险(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各自覆盖面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23个县(市),比上年增加2个。2006年末全省县(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420万人,较上年增加42万人,增长11.1%;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82万人,较上年增加36万人,增长10.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2万人,较上年增加73万人,增长15.1%。全省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省对困难县(市)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补助机制。2006年,省级继续安排专项补助资金,连续第六年做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通过采取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经济薄弱地区给予适当补助的办法,初步解决了破产、困难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全省破产、困难企业的42万名退休人员到去年底已基本参加医疗保险。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各种变化,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也变得更加繁重。经过近三年“平安江苏”的创建活动,2006年所有县(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均已达到全面小康目标,江苏地区的安全感获得了省内外百姓的普遍认可。此外,城乡居民对社区内各项事务的监督、管理的参与感更强。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51个县(市),比上年增加5个。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45个县(市),比上年增加1个。
(四)强化整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城乡
我省县域经济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期,但经济快速增长与城乡居民对环境污染加重的关注、对蓝天青山绿水宁静的生活环境的向往之间,矛盾逐渐凸显,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在整治环境污染方面,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建设项目审批,变招商“引资”为“选资”,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关停并转一大批重污染企业;实行动态监管、提高污染处理率和达标率;加快污水处理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河道整治等等,全省县(市)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5个县市2006年由上年环境质量不达标上升为达标,其主要措施是提升城市水域功能区的水质。以武进区为例:2006年该区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和全面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采取限期治理、限期搬迁、污水截流、提标治理、控制使用化肥农药等措施,使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上升了60%。但监测数据也显示,2006年全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为36个县(市),比上年减少3个。全省有8个县市的环境质量,由上年达标降为不达标,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城市功能区水质下降较多。
城市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条件的重要手段。各地以园林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尤其是苏中、苏北地区创建园林城市活动进入活跃期。率先实现小康的太仓市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金坛、溧阳、邳州、射阳4个县级城市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武进区以创建全国生态区为契机,以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全年投入绿化建设资金4.5亿元,城市绿化覆盖面增加333万平方,较上年提高62.2%。据统计,2006年我省县级城市园林绿化投资完成19.45亿元,占县级城市城建总投资的15.77%。县级城镇绿化覆盖面积47258万平方米,新增绿地6692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6.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19个县(市),比上年增加4个。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核心,大力实施造林绿化近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的推动。省财政以设立绿色江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推动五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各地也积极探索多种造林模式,如扬中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林业。通过合作造林、承包造林、股份制造林、独资造林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森林覆盖率提升较快。全省县级造林绿化成效明显。2006年全省县级森林覆盖面积125.3万公顷,比2005年净增7.7%,其中,县(市)新增的森林覆盖面积8.93万公顷,占全省新增面积的79.8%。森林覆盖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14个县(市),比上年增加3个。
三、县级全面小康建设的薄弱环节
应该看到,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较之以省辖市为总体的实现难度更大,实现路径也还处在探索之中,从各县(市)全面小康监测统计指标数据分析,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心指标的提升难度大
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小康的三大核心指标。2006年全省52个县(市)中,人均GDP未达标县(市)有36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未达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有44个县(市)。江苏经济社会区域特征明显,南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目前已达全面小康的县(市),均名列全国百强县的前50强,而未达小康的县(市)中,不少地区的人均GDP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县(市)居民收入缺乏稳定增长的牢固基础。必须清醒地看到,相对省辖市,县(市)提升全面小康核心指标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
(二)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我省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县(市)有44个。但今后几年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保持住小康达标水平还需付出不懈的努力。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每年新成长劳动力60万人左右,就业转失业人员加上结转失业人员在70万人左右,各种政策性安置人员4万人左右,被征地无业农民在内的其他人员10万人左右,农村向城镇劳务输出人员40万人左右。全省每年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在190万人左右,而每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在140—16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给依然存在较大的过剩。
(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我省52个县(市)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没有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还有23个县(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还有32个县(市)。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突出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参保群体不平衡。目前,国有、国有控股、外商投资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已基本进入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仍有较大数量的个私经济组织因利益驱动不愿参加社会保险,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率明显偏低,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
第二、基金收支不平衡。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为县(市)级统筹,由于统筹层次过低,各统筹地区养老保险基金封闭运行,市县之间基金结余和基金不足并存,省级调剂和各级财政的压力不断增加。从近几年基金收支情况看,全省90个统筹单位,基金积累的80%以上集中在苏、锡、常三市及省行业统筹单位。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单纯依靠征缴收入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支付需求。全省不少地方养老保险的当期发放困难很大,就面上而言,由于个人账户尚未做实,养老保险基金未来支付也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四)环境保护仍需强化长效机制
2006年,全省有22个县(市)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高于上年,综合指数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有了较大辐度的改善,但有部分县(市)是通过一些临时性措施和手段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成效难以稳定保持。
从已实现全面小康的县(市)近两年的环境质量比较,按省级环保评审标准,2006年这些县(市)综合指数得分在80-82分之间,处于小康目标值80分刚刚达线,且均比2005年下降。其中有些已达小康县(市)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降幅较大。由此可见,环境保护需要强化长效机制,即使已经达到全面小康县(市)也还需要巩固成果。
四、县级全面小康进程展望
(一)近年有望实现全面小康的县(市)情况
根据县级全面小康25个指标综合达标情况与核心指标分析,除了已实现实全面小康的8个县(市),目前处于第一方阵的县(市)有5个。这些县(市)人均GDP在23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3000元至15000元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600元-7300元之间。这些县(市)有望在近两年实现全面小康。处于第二方阵的县(市)有8个,这些县(市)人均GDP在20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1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在6000元以上。这些县(市)有望于2010前实现全面小康。
以上处在第一、第二方阵的县(市)均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如果上述全面小康的目标预期得以实现,那么,我省的苏南地区将率先实现县县全面达小康,苏中地区有一半县(市)全面达小康,也有望实现总体全面达小康。如果苏北地区按时完成全面小康时序进度,有条件的县(市)努力达到全面小康,就可进而为我省在2010年左右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县级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有望加快
随着2006年我省县级全面小康建设的全面展开,尤其是各地认真学习昆山等全面小康达标县(市)的先进经验,并注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不断开创县级全面小康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各县(市、区)普遍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领导小组,围绕全面小康目标鼓实劲、重实效;紧扣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要求,针对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富民惠民,扩大社会保障、优化环境等方面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监测分析,2007年我省苏南地区又将有部分县(市、区)迈入全面小康行列;正在争取达小康的地区将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全面小康达标地区将在巩固小康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水平。以县为单位建设全面小康将极大地激发各县(市)人民创业、创新、创优热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全面与协调,全省县级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并将有力地促进全省“两个率先”迈向更高的台阶。
(三)县级全面小康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昆山等2005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地区围绕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要求,继续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小康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如昆山市,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后,围绕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目标,从加快调整优化结构,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发挥开发开放优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持续增收机制,着力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加快城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注重优化综合环境,着力建设“和谐昆山”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张家港市通过改善群众生活、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培育品牌特色等方面入手,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动力,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快人文素质升级,不断提高全面小康建设质量。
另一方面,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已逐步深入人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如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全省各地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全面推进的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普遍更加注重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优化环境,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大多数地区在提高覆盖面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增加标准,提高水平。另外,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的要求,在县级全面小康达标认定中除要求监测统计指标达标外,增加了民意调查,老百姓对全面小康总体认可度必须超过60%,才能认定该地区全面小康达标。这将进一步促进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关注民生,强调和谐社会建设,从而推动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