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省及省辖市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统筹发展改革稳定的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跃上新台阶。现根据《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对2006年全省及各省辖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序进度进行监测评价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江苏全面小康达标和时序进度完成情况
从监测结果看,2006年全省各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达标指标增加,时序进度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现程度持续提升,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一)2006年全省已有18个指标达标
对照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目标值,2006年已有18个指标达标,比2005年增加6个。这表明,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呈明显加快之势。2006年达标的18个指标中,除2005年已达标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12个指标继续达标外,新增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6个指标达到了目标值的要求。尚未达标的7个指标分别是: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森林覆盖率。
(二)2006年有23个指标达到时序进度
根据主要指标时序进度的测算方法[1],2003—2006年各指标完成时序进度情况是:2003年有19个,2004年19个,2005年增加到23个,2006年保持在23个。2006年未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的2个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时序进度仅相差8元)、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相差0.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虽已连续4年未达到时序进度,但与时序进度差距在逐年缩小,2003年相差258元,2004、2005、2006年差距分别缩小到22元、19元、8元,接近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二、各省辖市完成时序进度和达标的具体情况
按省定实现时间及各市自定实现时间对各省辖市监测的结果显示,2006年各省辖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完成全面小康时序进度较好,达到目标值的指标个数明显增加,其中常州市总体上达到了全面小康指标,已达标的苏州、无锡市全面小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时序进度进展情况良好
1、各市省定和自定实现目标时间。因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发展基础不同,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省委对三大区域实现全面小康提出了不同的时序进度,即省定时间是: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于2007年前、2012年前和2017年前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宿迁市为2019年前。
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后,各省辖市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自定的实现目标时间。其中,与省定实现时间一致的有3个市,分别是:南京、镇江于2007年前,连云港于2017年前。其余10个市均比省定时间提前,分别是:苏南的苏州、无锡于2005年,常州于2006年;苏中的南通于2009年,扬州、泰州于2010年;苏北的徐州、盐城在2006年市党代会上将自定时间分别从原定的2014年、2013年提前到2011年,淮安于2016年,宿迁于2017年。
2、各市完成时序进度情况。按省定实现全面小康时间,各省辖市全面小康指标中均有21个及以上指标达到时序进度要求,比2005年增加3个市。13个市的情况分别是:南京(24个)、无锡(23个)、徐州(23个)、常州(23个)、苏州(23个)、南通(22个)、连云港(23个)、淮安(23个)、盐城(21个)、扬州(25个)、镇江(22个)、泰州(24个)、宿迁(22个)。其中扬州25个指标全部达到时序进度要求,比2005年增加3个指标;镇江、泰州、宿迁3个市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的指标个数分别比2005年增加3个、5个和3个,而上年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的指标尚不足20个。
按各市自定实现全面小康时间,除苏州、无锡已于2005年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外,另有7个市按自定时间完成进度指标达到22个及以上,比2005年增加4个市。7个市的情况分别是:南京(24个)、常州(23个)、连云港(23个)、淮安(23个)、扬州(23个)、镇江(22个)、泰州(23个)。其他4个市完成时序进度指标在20个及以下,其中徐州为19个、南通18个、盐城15个、宿迁20个。其中有4个市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的指标个数比上年增加3个及以上,分别是常州增加4个、扬州增加3个、镇江增加3个、泰州增加5个。
(二)各市达到目标值的指标均有增加
对照全面小康25个指标目标值,2006年各省辖市中达标指标超过20个的有4个市,比2005年增加2个,分别是南京21个、无锡、常州、苏州各23个。达标指标在10—20个的有5个市,分别是徐州10个、南通15个、扬州13个、镇江17个、泰州14个。达标指标不足10个的4个市分别是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各有9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有5个市达标指标个数比上年增加3个及以上,分别是徐州、盐城、泰州增加3个、常州增加7个、扬州增加4个。
2006年各地区全面小康指标时序进度情况
地区 |
已达标指标 个数 |
未达标指标 个数 |
达到时序进度指标个数 |
未达到时序进度指标个数 |
||
按省定时间 |
按自定时间 |
按省定时间 |
按自定时间 |
|||
全 省 |
18 |
7 |
23 |
— |
2 |
— |
南 京 |
21 |
4 |
24 |
24 |
1 |
1 |
无 锡 |
23 |
2 |
23 |
— |
2 |
— |
徐 州 |
10 |
15 |
23 |
19 |
2 |
6 |
常 州 |
23 |
2 |
23 |
23 |
2 |
2 |
苏 州 |
23 |
2 |
23 |
— |
2 |
— |
南 通 |
15 |
10 |
22 |
18 |
3 |
7 |
连云港 |
9 |
16 |
23 |
23 |
2 |
2 |
淮 安 |
9 |
16 |
23 |
23 |
2 |
2 |
盐 城 |
9 |
16 |
21 |
15 |
4 |
10 |
扬 州 |
13 |
12 |
25 |
23 |
0 |
2 |
镇 江 |
17 |
8 |
22 |
22 |
3 |
3 |
泰 州 |
14 |
11 |
24 |
23 |
1 |
2 |
宿 迁 |
9 |
16 |
22 |
20 |
3 |
5 |
(三)常州市总体上达到了全面小康指标
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的要求,2006年常州市已有23个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比2005年增加7个。全面小康核心指标中,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目标值。2个未达标的指标为居民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和森林覆盖率。由于绝大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特别是所有的核心指标已经达标,因此经初步评估认定:常州市以市为单位总体上达到了全面小康指标。分类指标达标情况是:
1、经济发展。该大类的4项指标全部达标。2006年常州市人均GDP达3721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相当于目标值24000元的1.55倍。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为96.2%、城市化水平达60.5%,分别比目标值高4.2个和5.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3.4%,控制在5%以内。
2、生活水平。该大类10个指标中有9个达标。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50元,超出目标值6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001元,略高于8000元的目标值。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分别为30 平方米和57.2平方米,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实现100%,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8.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62.1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1.5台,城乡恩格尔系数36.5%,均已达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3.4%,距离目标值尚差4.6个百分点。
3、社会发展。该大类8个指标全部达标。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63%,比目标值高0.13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和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均达100%。城镇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为97.0%、97.1%、96.1%,超过95%的目标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7.8%,高出目标值12.8个百分点。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97.3%,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9.0%,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9.0%,均达到目标值要求。
4、生态环境。该大类3个指标中有2个达标。城市绿化覆盖率40.6%,比目标值高0.6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为15.3%,低于20%的目标值4.7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3分,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达到目标值要求。
三、全省全面小康建设各大类指标完成情况
2006年全省各地坚持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强力推进富民目标,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各大类指标时序进度均取得积极进展。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首要任务。2006年,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大类的4项指标全部达到时序进度,3项指标达到目标值。全省实现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2154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比全国平均增幅快4.2个百分点,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为14.1%,高出全国同期3.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28685元,高出目标值468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359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全省经济发展处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工业化、服务业发展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7.2∶56.5∶36.3,全省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8%,超过目标值0.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6.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城市化水平为51.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比时序进度要求高0.5个百分点。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564.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64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3.04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达到了低于5%的目标。
(二)坚持富民优先发展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全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导向,把富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放在发展全局的优先位置。坚持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推动自主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和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继续提高。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84元,比上年增长14.3%,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比上年增长10.2%,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2∶1,为全国较小的省份之一。消费结构升级加速。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29元,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35元,增长15.9%。居民享用型和发展型消费呈加速增长之势,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消费支出增速快于食品、衣着、居住等生存型消费支出增幅。城乡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38.8%,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居民消费已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6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0.7平方米,双双达到目标值。交通、通讯等基础实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继续提高,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100%,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8.8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26部,皆达到或超过目标值;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29.2台,比上年增加4.3台,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三)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要求社会与经济更加全面协调发展。江苏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科技队伍迅速壮大。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88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6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10.5万人。2006年全省研究与发展活动(R&D)经费支出33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比重1.53%,已达到1.5%的目标值。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继续提升,达到76.7%,完成时序进度。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高等学校数、在校生人数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0.2%,达到目标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3.2%,超过目标值8.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06.9万人、150.2万人、62.6万人,覆盖面均达92%以上。其中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已达标,分别为97.2%和98.1%;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为92.8%,达到时序进度。在全省范围内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全省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148.5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6.7%,比2005年又提高了0.9个百分点,超过目标值6.7个百分点,列全国第一。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5.4%、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7.1%,均达到目标值。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有所改善
针对人口密度大、矿产性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等基本省情,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批6家国家生态市江苏有4家,占全国的2/3。“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居民生存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省新增城市绿化覆盖面积1194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1.5%,达到目标值;新增造林面积157.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8%,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减排工作,以“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完成年度目标。着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1.2分,比2005年增加3.7分,达到了全面小康目标值。
四、江苏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薄弱环节
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顺利推进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和部分弱项,特别是仍有2个指标未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不少已经达到目标值或达到时序进度的指标尚需进一步巩固。在调整经济结构、缩小区域差距、持续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的难题,仍需要积极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破解。
(一)农民持续增收有一定难度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4年未达到时序进度。2003—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收额分别为244元、515元、522元、537元,分别比当年时序进度要求低258元、22元、19元、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在2010年达到目标值8000元,今后4年需年均递增8.3%,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农民增收缺乏稳定增长的牢固基础,如期达标难度依然很大。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策性增收、粮价上涨、劳务输出等支撑条件在未来的空间较为有限,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村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有待逐步改变和升级,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等生存型消费支出仍占较大比重,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较大。2006年农村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仅为3.62台,远低于城镇的49台;农村恩格尔系数达41.8%,超出了低于40%的目标值。由于购买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支出、住房装修等支出大幅增加,以及在全省推行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提高不快,2006年为14.3%,仅比2005年增加0.1个百分点,没有达到提高0.8个百分点的时序进度要求。
(二)区域发展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
在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推动下,通过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分类指导,2006年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苏南地区在高起点上继续前进,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加快,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高于苏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势头良好。但从根本上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任务仍很艰巨。从完成全面小康时序进度的情况看,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逐步加快,2006年大部分省辖市达到时序进度的指标个数多于上年。但苏北、苏中部分地区进程比较缓慢。苏北的徐州、盐城和苏中的南通按省定时间达到时序进度的指标个数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个、1个和1个;连云港达到时序进度的指标个数与上年相同。部分地区按自定时间提前完成全面小康指标的难度较大。按自定时间测算,徐州、南通、盐城、宿迁达到时序进度的指标个数不超过20个,分别为19个、18个、15个和20个,徐州、盐城达到时序进度的指标个数比2005年分别减少了3个和2个(按自定实现时间为2011年测算)。
(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省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但社会结构失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化格局依然存在,农业的就业比重远高于其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仅为三分之一强,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滞后。城镇三大保障覆盖面基础仍不牢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对非公经济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尚未做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7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37元,两者的增收额相差1229元;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33扩大到2.42。教育资源不够均衡,教育机会不够均等,如中等职业教育苏南地区在办学条件、就业机会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吸引了省内外许多生源,而苏北在这方面相对不足。2006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76.7%,低于目标值13.3个百分点,徐州、连云港、淮安、泰州、宿迁5 市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如期达标任务繁重。科技方面,省辖市中有9个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4市比重尚不到0.7%,其中淮安、盐城、宿迁按省定和自定时间均未达到时序进度。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医疗服务资源总量满足不了群众需求,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不够健全,看病难、看病贵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仍需加强
由于地处相对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江河湖网纵横,水域面积较大,江苏森林覆盖率提高有一定难度,2006年实现15.8%,刚好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环境质量改善基础仍不稳固。2006年部分地区为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水域功能区达标率,采取了调水等临时性措施和手段,对暂时改善水环境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要长期保持水环境质量还需下大力气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五、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趋势
2006年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为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如期达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继续前进积累了经验。实践表明,只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两个率先”目标不动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下大力气攻克薄弱环节,就一定能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各地工作力度,预计2007年全省及各省辖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继续保持加快势头,苏南部分地区可望总体上达到全面小康标准,苏中、苏北完成时序进度指标增多。
2007年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经济社会发展也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全省总的奋斗目标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要求无论是已经达到还是正在争取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地方,都要按照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要求,努力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各地应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完善考核方法,逐项狠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切实提高全面小康质量,巩固全面小康建设成果。严格坚持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进行考核,切实达到“六个更加”“一个惠及”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努力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全面小康。
附: |
|
|
|
|
|
|
|
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测算表 |
|||||||
|
|
|
|
|
|
|
|
指标名称 |
代码 |
单位 |
目标值 |
2006年 |
比上年 |
年 均 应 |
时序进度 |
一、经济发展 |
|
|
|
|
|
|
|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1 |
元 |
≥24000 |
28685 |
4125 |
-- |
√ |
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 |
% |
≥92 |
92.8 |
0.8 |
-- |
√ |
3、城市化水平 |
3 |
% |
55 |
51.9 |
1.4 |
0.9 |
√ |
4、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
% |
<5 |
3.4 |
-0.2 |
-- |
√ |
二、生活水平 |
|
|
|
|
|
|
|
5、居民收入 |
|
|
|
|
|
|
|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5 |
元 |
≥16000 |
14084 |
1766 |
736 |
√ |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6 |
元 |
≥8000 |
5813 |
537 |
545 |
△ |
6、居民住房 |
|
|
|
|
|
|
|
(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
7 |
M2 |
30 |
31.6 |
1.4 |
-- |
√ |
(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 |
8 |
M2 |
40 |
40.7 |
2.5 |
0.4 |
√ |
7、居民出行 |
|
|
|
|
|
|
|
(1)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 |
9 |
% |
100 |
100.0 |
0.0 |
-- |
√ |
(2)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
10 |
M2 |
12 |
18.8 |
2.5 |
-- |
√ |
8、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 |
|
|
|
|
|
|
|
(1)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 |
11 |
部 |
200 |
226.0 |
16.2 |
-- |
√ |
(2)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 |
12 |
台 |
40 |
29.2 |
4.3 |
3.0 |
√ |
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13 |
% |
18 |
14.3 |
0.1 |
0.8 |
△ |
10、恩格尔系数 |
14 |
% |
<40 |
38.8 |
-1.8 |
0.1 |
√ |
三、社会发展 |
|
|
|
|
|
|
|
1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5 |
% |
≥1.5 |
1.53 |
0.05 |
0.00 |
√ |
1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16 |
% |
≥90 |
76.7 |
5.7 |
3.8 |
√ |
13、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
17 |
% |
≥90 |
90.2 |
4.6 |
0.9 |
√ |
14、社会保障 |
|
|
|
|
|
|
|
(1)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 |
18 |
% |
≥95 |
96.0 |
1.0 |
-- |
√ |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
|
% |
≥95 |
97.2 |
0.4 |
-- |
√ |
城镇失业保险 |
|
% |
≥95 |
98.1 |
0.2 |
-- |
√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
|
% |
≥95 |
92.8 |
2.4 |
0.9 |
√ |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
19 |
% |
≥85 |
93.2 |
7.7 |
-- |
√ |
15、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
20 |
% |
90 |
96.7 |
0.9 |
-- |
√ |
16、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 |
|
|
|
|
|
|
|
(1)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21 |
% |
90 |
95.4 |
2.0 |
-- |
√ |
(2)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22 |
% |
95 |
97.1 |
0.8 |
-- |
√ |
四、生态环境 |
|
|
|
|
|
|
|
17、绿化水平 |
|
|
|
|
|
|
|
(1)城市绿化覆盖率 |
23 |
% |
40 |
41.7 |
1.9 |
0.0 |
√ |
(2)森林覆盖率 |
24 |
% |
20 |
15.8 |
1.0 |
1.0 |
√ |
1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25 |
分 |
80 |
81.2 |
3.7 |
0.5 |
√ |
|
|
|
|
|
|
|
|
注:1、表中“--”表示该指标上年总体已达到目标值;“√”表示当年达到时序进度,总体达标视同当年达到时序进度;“△”表示未达到时序进度。 |
|||||||
2、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按2010年为实现目标时间测算。 |
[1]用监测的报告期比基期的增减值(报告期为2006年,基期为2005年)与年均应完成值(以2010年为实现目标时间,平均每年应完成的指标值)进行比较来衡量时序进度情况。如:2006年全省城市化水平为51.9%,比2005年增加1.4个百分点,该指标2010年目标值为55%,与2005年相比年均应完成0.9个百分点。该指标的时序进度(1.4)大于年均应完成进度(0.9),表明已完成时序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