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苏省劳动和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    省统计局

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就业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4510.12万人,比上年增加27.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420.69万人,第二产业1546.97万人,第三产业1542.46万人,分别占全省就业人员总数的31.5%、34.3%、34.2%。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628.8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547.2万人,社区公益岗位和灵活就业人员69.7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1万人,净增就业80.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55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0.53万人,全面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1.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2005年9月我省最后一批4300名下岗职工全部出中心,下岗与失业并轨全面完成。
    2005年农村劳动力外输内转迈上新台阶。年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7.9万人,其中新增劳务输出55.3万人,超出年初目标5.3万人。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18.15万人次,其中输出前职业技能培训31.6万人。全年全省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58元,同比增加105元,增长12.3%,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20.1%。
    年末,全省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86.22万本,累计实现再就业60.49万人,其中发放“4050”人员29.17万本,累计实现再就业的20.64万人。领取优惠证再就业的人员中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为0.66万人,享受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为26.35万人,享受税收扶持政策为22.71万人,享受社保补贴为12.33万人,享受岗位补贴为5.34万人。 
    年末,全省现有境内职业介绍机构2945个,其中劳动保障部门办的1329家,其他组织办的619家,公民个人办的997家。全年在各类职介机构登记求职人数达264万人次,职业介绍成功161万人次,介绍成功率为61%。
    年末,全省共有技工学校128所,在校学生2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万人;招生9.5万人,毕业人数为5万人,当年就业4.8万人,就业率为96.2%;年培训社会各类人员16.7万人,培训后就业10.6万人,占培训总数63.2%。全年共有57.86万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参加了再就业培训,其中3.5万人参加了创业培训。
    年末全省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240个,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4093人。全年共有43.1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比上年增长5.95%,39.1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上年增长5.6%。全年职业技能鉴定平均通过率为90.7%。全年共培养新技师1.22万人。

    二、社会保险 

    (一)基本养老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19.19万家,参保职工952.31万人,比上年增加112.5万人,增幅13.4%,参保缴费总人数位居全国第二位。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82.56万人,比上年增加19.2万人,增幅7.3%。
    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到年末,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达到267.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49万人,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6.0%。其中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236.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2万人,社区管理率达88.5%。
    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35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征缴收入320.5亿元(含清理回收历年欠费),比上年增长26.1%。继续对全省33个困难市县给予省重点补助10.41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28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3%。

    (二)基本医疗保险 
    年末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2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7.4万人,增长15.1%,参保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其中参保职工821.1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03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06万人和41.4万人。
    2005年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17.99亿元,支出9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0%和30.5%。其中统筹基金收入64.25亿元,支出50.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4%和38.2%。

    (三)失业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83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4万人。年末全省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0.18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3.42万人。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3.07亿元,支出21.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下降4.7%。

    (四)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位居全国第二位,达到6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3万人,增幅17.8%。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32182人,比上年增加9357人。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6.66亿元,支出4.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7%和43.4%。
    年末全省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人数总量及其增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位,达到63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8.2万人,增幅14.2%,其中女职工277.2万人。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7.32亿元,支出4.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4%和49.8%。

    (五)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年末,全省参保单位为29484个,参保职工85.33万人,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5.37万人。
    全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4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年基金总支出4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
    年末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850.27万人,新增62.52万人。全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1.5亿元,支出14.6亿元。

    三、工资分配和劳动关系 

    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2005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0957元,较上年增长 15.1%;最低工资标准经过调整,一、二、三、四类地区分别达到690元/月、550元/月、480元/月、400元/月。
    全年全省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0762件,涉及劳动者 7287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9.4%和31%。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335件,比上年增长225%。全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理结案50553件,结案率为95.1%。

    四、法制建设和监察工作 

    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和监察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争取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起草《江苏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报省政府、省人大列入立法计划。会同省总工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一办法五条例”(江苏省实施《工会法》办法、劳动合同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工资支付条例、集体合同条例、安全生产条例)的宣传月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全年全省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接受群众投诉举报5万余件,群众投诉举报专查立案11925件,比同期增加55.8%,主动检查单位8.4万户,涉及劳动者532.9万人,为63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为36.6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3.4亿元,其中追发农民工工资等待遇2.2亿元,涉及农民工17.7万人,督促1.2万户用人单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督促1.2万户用人单位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2.3亿元,涉及劳动者79.2万人,通过执法检查,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1278户,纠正违反职业资格和职业培训规定的单位513户,为2.5万名劳动者清退风险抵押金1392.5万元。
 
    五、金保工程及“平台、窗口、基地”建设 

    2005年,劳动保障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初见成效。省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完成省本级信息系统平台整合。实现省市联网,部、省、市三级网络构架建成。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建设进展顺利。整合业务需求,统一建设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步伐加快,全省“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要求和规范标准进一步统一,年末有5市开通“12333”。“江苏劳动保障网”改版成功,初步形成以“江苏劳动保障网”为龙头的网站集群,构建了劳动保障公共电子政务平台。
    到年末,在全省省辖市市区259个街道及257个市区乡镇及县城城关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并在3057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确立71家优质服务窗口,其中8个窗口单位受到劳动保障部表彰。首批确定20家省级高技能培养示范基地和12家省级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