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省及省辖市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2005年,全省各地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坚持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不动摇,全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苏南部分地区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现将根据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确定的《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对2005年全省及各省辖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序进度进行的监测评价结果报告如下。

    一、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良好

    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全省各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顺利,时序进度加快推进,综合实现程度持续提升,在前进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主要特点是:

    (一)全省全面小康进程进一步加快
    1、2005年全省已有12个指标达标。对照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目标值,2005年有12个指标达标,比2004年增加6个。这表明,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呈明显加快之势。2005年达标的12个指标中,除2004年达标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等6个指标继续达标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达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尚未达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等6个指标达到了目标值的要求。
    2、2005年有23个指标达时序进度。根据主要指标时序进度的测算方法1,三年来各指标完成时序进度情况是:2003年有19个,2004年19个,2005年增加到23个。2005年未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的2个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时序进度相差19元)、森林覆盖率(相差0.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3年未达到时序进度。

    (二)13个省辖市完成时序进度进一步提速
    按省定实现时间及各市自定时间对各省辖市监测的结果表明,2005年各省辖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进展顺利,全面小康主要指标完成时序进度较好,有7个市按省定时间完成进度指标比上年增加3个以上,有9个市按自定时间完成进度指标比上年增加3个以上。
    1、各市省定和自定实现目标时间。因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发展基础不同,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省委对三大区域实现全面小康提出了不同的时序进度,即省定时间是: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于2007年前、2012年前和2017年前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宿迁市为2019年前。
    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后,各省辖市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自定的实现目标时间。其中,与省定实现时间一致的有3个市,分别是:南京、镇江于2007年前,连云港于2017年前;其余10个市均比省定时间提前,分别是:苏南的苏州、无锡于2005年、常州于2006年前,苏中的南通于2009年、扬州于2010年前、泰州于2010年,苏北的徐州于2014年前、淮安于2016年、盐城于2013年前、宿迁于2017年。
    2、各市完成时序进度情况。按省定实现全面小康时间,各省辖市中20个及以上指标达到时序进度的有10个市,比2004年增加3个市。10个市的情况分别是:南京(23个)、无锡(23个)、徐州(25个)、常州(21个)、苏州(23个)、南通(23个)、连云港(23个)、淮安(21个)、盐城(22个)、扬州(22个)。镇江、泰州、宿迁市均有19个指标完成了时序进度。
    按各市自定实现全面小康时间,各省辖市中有20个及以上指标达到时序进度的为8个市,比2004年增加7个市。8个市的情况分别是:南京(23个)、无锡(23个)、徐州(23个)、苏州(22个)、连云港(23个)、淮安(21个)、盐城(20个)、扬州(20个)。其他4个市完成时序进度指标在20个以下,其中常州为19个、南通18个、镇江19个、泰州18个、宿迁19个。具体见下表:

2005年各省辖市全面小康指标时序进度情况

地区

达到时序进度指标个数

未达到时序进度指标个数

按省定时间

按自定时间

按省定时间

按自定时间

 

23

2

南京

23

23

2

2

无锡

23

23

2

2

徐州

25

23

0

2

常州

21

19

4

6

苏州

23

22

2

3

南通

23

18

2

7

连云港

23

23

2

2

淮安

21

21

4

4

盐城

22

20

3

5

扬州

22

20

3

5

镇江

19

19

6

6

泰州

19

18

6

7

宿迁

19

19

6

6

    3、苏州、无锡市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小康指标。对照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的目标值,经评估认定,2005年苏州、无锡两市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党的十六大以后,苏州、无锡两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苏州、无锡两市人均GDP分别达54165元和50964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相当于目标值24000元的2.26倍和2.12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276元和160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393元和8004元,均高于16000元和8000元的目标值。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得到长足进步,社会平稳安定,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两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10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5%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为97%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两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分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2005年苏州有22个指标达标,无锡有23个指标达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森林覆盖率等2个指标两市未达标。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2003年制定的我省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主要是考核全省全面小康进展情况,省辖市也可以参照。由于各省辖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在具体考核时,对个别指标的考核可以有一定的区别。二是对照全面小康指标,苏州、无锡两市的核心指标已经全部达标,其余指标也绝大部分达标,仅有个别指标有一些差距。三是苏州、无锡两市湖泊众多,水面面积比重较大,客观上造成两市的森林覆盖率达标困难。由于近年来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房、交通、通信等快速发展,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提高,相对挤压了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苏州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46%,与1.5%的目标值也很接近。

    (三)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市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
    根据对县级全面小康进程的初步测算结果,2005年苏南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市基本完成全面小康的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这6个市全面小康建设的共同特点是:
    1、核心指标全部达标。6市近年来坚持把“两个率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和各项工作的总要求,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在2004年全国百强县评比中,6市均居靠前的位置。其中,昆山名列百强县之首,江阴第3、张家港第4、常熟第5、太仓和吴江分列第10、第11。2005年,6个市均超额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值。6市人均生产总值均大大超过24000元的目标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6000元和8000元以上。  
    2、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共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得到长足进步,社会平稳安定,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镇劳动保障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城乡居民自治率均接近100%。注重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6市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均在40%以上。
    3、人民群众得到实惠。6市按照富民优先、统筹兼顾的思路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努力使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群众。昆山以“六管齐下”推进富民进程,以“三有五保”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兼顾地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亲民、安民、富民”与“亲商、安商、富商”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小康建设成效得到多数百姓认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江苏按照“六个更加”和“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着重体现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高度重视兼顾各方利益,安排好失业职工、失地农民、失房居民等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从老百姓的感受来看,多数百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是认可的。据江苏省城市经济调查局2005年末在全省13个省辖市和部分县市对1300位各阶层人士开展的“构建和谐社会”专题调查资料,有84.2%的居民对自己家庭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其中,15.2%的居民表示“非常满意”,69.0%的居民表示“较满意”。同时,有82.2%的居民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比五年前有所提高,其中,认为有“很大提高”和“较大提高”的分别占19.5%和62.6%。有94.9%的居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给予肯定,其中59.6%的人认为很好和较好。

    二、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分类解析

    江苏之所以能够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全面小康之路,主要得益于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换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抢抓发展机遇,提高发展质量,实行富民优先,促进协调发展。

    (一)增创发展新优势,经济建设实现率先发展
    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首要任务。2005年,江苏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自觉把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实现了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综合实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大类的4项指标全部达到时序进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比全国平均增幅快4.6个百分点,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达24515元,超过24000元的目标值;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达303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全省经济发展处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非农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上升,全省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2.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1.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5.8%。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为50.5%,上升2.3个百分点,比时序进度要求高1.2个百分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2005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4510.1万人,比上年增加27.6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1.6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近三年持续下降,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劳务输出达754.5万人。

    (二)坚持富民优先,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全省各地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方针,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统一起来,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通过支持创业、劳务输出、提高工资和保障救助等措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19元,比上年增长1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5276元,增长1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均保持了较高增幅。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3∶1,为全国较小的省份之一。城镇居民低收入户收入增幅高于高收入户,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2005年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最低10%收入组人均收入增长21.0%,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10.7:1缩小为10.0:1。消费结构加快升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22元,比上年增长17.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67元,增长17.5%。城乡居民享用型和发展型消费增长出现加快趋势,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消费增幅快于“吃、穿、住”等生存型消费支出增幅。城乡恩格尔系数40.6%,接近全面小康目标值。居民消费已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人居条件不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分别达30.2M2、38.2M2,均达到时序进度。城乡交通状况进一步改观,居民出行的2个指标保持达标。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09.8部,已经达标;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24.8台,比上年增加8.3台,达到时序进度。

    (三)注重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主体战略加快实施。2005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48%,已接近1.5的目标值;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继续提升,达到71.0%高等学校数、在校生人数保持全国领先。努力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85.6%。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三大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0%以上。全省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对符合条件的127.5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85.5%,达到目标值。加快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5.8%,列全国第一。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标。

    (四)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针对人口密度全国最大、矿产性资源全国最少、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的基本省情,全省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内涵和支撑条件,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生态省和“绿色江苏”建设,居民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2005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153万亩。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为39.0%、14.8%,上升1.1个、0.9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太湖、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流域水质继续好转。全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77.5分,比上年增加2.0分,高于0.7分的年均应完成进度。

    三、江苏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薄弱环节

    在充分肯定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全面小康指标中尚有部分弱项,一些已经达标的指标基础也不够稳固。特别是2005年未达到时序进度的2个指标,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软肋”。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3年未达到时序进度。2003、2004年全省农民增收额为244元和515元,分别低于年均应完成进度257.5元和22元;2005年农民收入虽然实现两位数增长,比上年增加522元,但仍比时序进度要求少19元。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2005年全省16个经济薄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02元,比上年增长10.7%;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374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4.0%,最低的灌南县仅为3415元。据分析,2004、2005年全省农民增收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缺乏稳定增长的牢固基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策性增收、粮价上涨、劳务输出等支撑条件在未来的空间较为有限,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2006—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目标值需年递增8.7%,完成难度较大。农民消费结构有待加快升级。农民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仅为2.9台,远低于城镇的46.4台。由于农民购买和自产自用食品消费支出显著增长,外出务工人员在外饮食增多等,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7.0%,恩格尔系数达44%,与全面小康标准相差4个百分点。

    (二)部分地区按自定时间提前完成指标的难度较大
    通过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分类指导,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沿江基础产业带、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全面部署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区域共同发展实现新突破,苏北、苏中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全面小康时序进度的完成情况看,2005年大部分省辖市达到时序进度的指标个数多于上年,表明各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逐步加快。但部分地区按自定时间提前完成全面小康指标的难度较大。2005年,按自定时间未达到时序进度的指标个数多于按省定时间未达时序进度指标个数的有7个市,分别为徐州(多2个)、常州(多2个)、苏州(多1个)、南通(多5个)、盐城(多2个)、扬州(多2个)、泰州(多1个);其余6个市南京、无锡、连云港、淮安、镇江、宿迁,按省定和自定未完成的指标个数相同。

    (三)社会发展滞后的现象较为突出
    近年来,全省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但社会结构失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农业的就业比重远高于其增加值比重,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服务业就业比重仅为三分之一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由于总量性、结构性、素质性多重就业矛盾交织,就业再就业任务依然繁重。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滞后,尤其是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对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83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22元,两者的增收额相差1315元;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20扩大到2.33,是自1978年以来最大的一年。教育发展不够充分,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和各方面专门人才的需求,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教育公平、教育投入、教育收费等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2005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71%,比全面小康标准值低19个百分点。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医疗服务资源总量满足不了群众需求,优质医疗资源还比较短缺,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有待增强,一些重大疾病仍在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监管比较薄弱,广大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反映强烈。2005年,全省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与目标值相差4.4个百分点。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目前江苏在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威胁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滞后。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约相当于2004年全国1.44%的平均水平。13省辖市中除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外的9个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苏北5市数值仅介于0.1-1%之间,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宿迁5市按省定和自定时间均未达到时序进度。江苏的发展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硬约束的挑战。因人口基数大、人口自身生产存在惯性,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人口增量依然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步入高峰期和突发期。13省辖市中南京、常州、宿迁3市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按省定和自定时间均未达到时序进度。

    四、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景展望

    2005年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以及苏州、无锡和苏南6个县级市率先达标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咬住全面小康目标不放松,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坚持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加快“两个率先”步伐,实现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预计2006年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将继续呈加快趋势,苏南地区整体上可望达到全面小康指标,苏中和苏北完成进序进度指标增多。
    目前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大局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寻找率先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动力,构筑新优势和新平台,在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导向和引领下,按照既定的时序进度,扎扎实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到目标不变、标准不降。鉴于目前已达标的部分指标基础还不够稳固,应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全面小康目标具体化、项目化,一项一项地对照,一项一项地落实,一项一项地考核,完善发展中不够协调、不够全面的部分,切实提高全面小康质量,巩固全面小康建设成果,努力建设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群众检验、历史检验的高水平全面小康。
附表: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测算表。

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测算表

 

 

 

 

 

 

 

 

指标名称

代码

单位

目标值

2005年
实现值

比上年
增减值

年 均 应
完成进度

时序进度
   

一、经济发展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

24000

24515

4292

630

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

92

92.4

1.1

0.1

3、城市化水平

3

55

50.5

2.3

1.1

4、城镇登记失业率

4

5

3.6

-0.3

--

二、生活水平

 

 

 

 

 

 

 

5、居民收入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

16000

12319

1837

920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

8000

5276

522

541

6、居民住房

 

 

 

 

 

 

 

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7

M2

30

30.2

1.6

0.2

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

8

M2

40

38.2

2.4

0.7

7、居民出行

 

 

 

 

 

 

 

1)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

9

100

100.0

0.0

--

2)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10

M2

12

15.4

0.7

--

8、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

 

 

 

 

 

 

 

(1)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

11

200

209.8

31.1

3.5

(2)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

12

40

24.8

7.7

3.8

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13

18

14.2

0.7

0.7

10、恩格尔系数

14

40

40.6

-1.5

-0.3

三、社会发展

 

 

 

 

 

 

 

1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5

1.5

1.48

0.10

0.02

1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6

90

71.0

4.7

4.0

13、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17

90

85.6

8.5

2.1

14、社会保障

 

 

 

 

 

 

 

1)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

18

95

95.0

2.9

0.5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95

96.8

0.1

--

      城镇失业保险

 

95

97.9

1.8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95

90.4

6.7

1.9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19

85

85.5

13.6

2.2

15、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20

90

95.8

0.7

--

16、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

 

 

 

 

 

 

 

1)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21

90

93.4

2.2

--

2)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22

95

96.3

1.0

--

四、生态环境

 

 

 

 

 

 

 

17、绿化水平

 

 

 

 

 

 

 

(1)城市绿化覆盖率

23

40

39.0

1.1

0.4

(2)森林覆盖率

24

20

14.8

0.9

1.0

1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25

80

77.5

2.0

0.7

 

 

 

 

 

 

 

 

    注:1、表中--表示该指标上年总体已达到目标值;“√”表示当年达到时序进度,总体达标视同当年达到时序进度;“△”表示未达到时序进度。

        2、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按2010年为实现目标时间测算。

    1用监测的报告期比基期的增减值(报告期为2005年,基期为2004年)与年均应完成值(以2010年为实现目标时间,平均每年应完成的指标值)进行比较来衡量时序进度情况。如: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为50.5%,比2004年增加2.3个百分点,该指标2010年目标值为55%,与2004年相比年均应完成1.1个百分点。该指标的时序进度(2.3)大于年均应完成进度(1.1),表明已完成时序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