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全省经济继续在较高平台上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  合

  全省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2.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4907.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3522.0亿元,增长1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922元,比上年增长9.1%。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全省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2.0∶51.7∶36.3调整为11.4∶51.6∶37.0。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增长较快,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20%以上。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实行更加有效的分类指导。乡镇村撤并力度加大,南京等六个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0.8%,其中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0.1%和1.5%。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0.7%,其中粮食上升2.5%、油脂下降7.4%、肉禽及其制品上升0.8%、蛋类上升5.0%、水产品下降2.8%、鲜菜下降4.9%;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7%;衣着类下降2.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1.1%;交通和通讯下降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0.1%;居住类上涨0.4%。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1%,其中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下降1.4%和0.7%。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0.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2%。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城镇从业人员88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0万人;其中在岗职工625.8万人,减少47.4万人。全省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92.3万人,增加76.2万人;其中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59.5万人,增加21.2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末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8.4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3.8%。通过多种途径使10.4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内需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外需增长的难度较大,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相对脆弱;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上升,创新能力和整体活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工业集中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就业压力加大,部分低收入职工和农民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粮食面积缩减、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886.7千公顷,调减417.7千公顷;总产量2942.1万吨,下降5.3%。棉花、油料面积扩大,总产量上升。棉花、油料种植面积为384.0千公顷、927.2千公顷,分别增加88.7千公顷和30.0千公顷;棉花总产量46.1万吨,增长46.4%;油料总产量232.5万吨,增长3.1%,其中油菜籽145.8万吨、花生84.1万吨,分别增长2.0%和5.5%。蔬菜面积达1180.2千公顷。大宗农作物品质提高,效益增加。其他主要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10.6万吨,增长17.1%;茶叶1.2万吨,下降1.5%;水果191.5万吨,增长8.5%。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继续增长。造林面积58.3千公顷,增长13.8%。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341.1万吨,其中猪牛羊肉236万吨,分别增长3.7%和3.8%;禽蛋总产量180.1万吨,下降0.7%。草食畜禽增长较快,特种畜禽养殖逐步向区域化、产业化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320.9万吨,增长3.9%。其中淡水产品226.8万吨,海水产品94.1万吨,分别增长4.1%和3.6%。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近2000家。列入省考核的140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5.1亿元,利税32.0亿元,出口创汇5.5亿美元,分别增长17.3%、29.5%和3.5%。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900.0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节水灌溉面积1249.2千公顷,新增69.1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957.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1%。

  农村改革与发展状况良好。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减轻了农民负担。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全省乡镇撤并率达9.1%,行政村撤并率超过37.5%。乡镇企业经过转制实现速度效益双提高。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86.8%提高到87.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2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43.5亿元,增长12.0%。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872.6亿元,增长10.7%,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400.1亿元,增长10.2%;集体工业增加值353.6亿元,增长10.9%。私营、联营工业增势强劲,“三资”工业增长较快。以联营、私营为主体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186.0亿元,增长20.4%;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835.7 亿元,增长12.8%;股份制工业增加值937.0亿元,增长11.0%。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工业增长平稳。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1221.7亿元,增长14.3%;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683.8亿元,增长7.6%。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1250.3亿元、1693.2亿元,分别增长11.6%和12.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加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四大支柱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较大幅度增长。在列入统计考核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52种,下降的有23种。与上年相比,纱增长11.9%、布增长0.3%、化学纤维增长15.5%、卷烟增长13.8%、彩色电视机增长33.9%、家用电冰箱增长20.0%、家用洗衣机下降1.6%、房间空调器增长49.3%、组合音响下降23.3%、原煤增长2.4%、原油增长1.3%、发电量增长7.0%、乙烯下降6.6%、钢增长30.6%、钢材增长28.0%、水泥增长23.2%、机制纸增长25.2%、原盐增长3.4%、平板玻璃增长27.4%、硫酸增长8.8%、纯碱下降35.5%、化肥增长11.6%、农药增长12.4%、汽车增长7.8%、拖拉机增长47.9%、金属切削机床下降5.1%、集成电路增长4.0%、程控交换机下降15.6%、传真机增长19.0%、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2.4倍、光通讯设备增长77.1%、移动通讯设备增长19.4%。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重点推进股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86%以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进展,全省资产重组规模达101.4亿元。企业兼并破产力度加大,有13个项目列入全国兼并破产工作计划,核销呆帐规模8.45亿元,有33户国有企业进入依法破产程序。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2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产品销售率97.2%,提高0.1个百分点。库存积压增幅较低。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707.7亿元,增长4.7%。产、销、利基本同步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实现利润419.9亿元,增长10.4%。但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的基础不够稳固,亏损面与亏损额回升。全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4.3亿元,下降8.6%;亏损面33.0%,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46.6%,比上年分别回升4.7个和59.3个百分点。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36.6亿元,增长7.3%。实现利税总额74.1亿元,增长26.2 %,其中利润 25.8亿元,增长24.6%。全员劳动生产率7.9万元/人,增长12.9%。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为146955个。建筑业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23971.4万平方米,增长12.6%;房屋竣工面积14003.3万平方米,增长2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285.7亿元,增长7.1%;集体经济投资400.4亿元,下降12.2%;私营个体经济投资528.8亿元,增长62.0%;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1088.5亿元,增长7.4%。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869.7亿元,增长10.7%;更新改造投资402.3亿元,增长19.0%;房地产开发投资414.4亿元,增长15.5%。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省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29.5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736.8亿元,增长14.2%。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能源工业投资126.8亿元,下降22.1%;原材料工业投资102.7亿元,增长38.6%;机电工业投资34.4亿元,下降27.0%;轻纺工业投资87.3亿元,增长9.8%;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56.4亿元,增长23.0%;文教卫科体投资119.1亿元,增长21.3%。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促进社会投资较大幅度增长。全省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0.9%提高到16.0%。实施重点技改项目,增加国债和财政贴息支持,技改投资加快增长。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怀洪新河、东调南下一期、南京长江二桥、宁徐高速公路一期、宁靖盐高速公路一期、沙河抽水蓄能电站等工程全部竣工。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87公里。江苏联通和江苏移动GSM网扩网工程、江苏电信通讯扩容工程按期建成。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新长铁路、南京地铁一期、淮河入海水道、田湾核电站、沿江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扬巴一体化等一批基础工业骨干工程开工建设。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520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2.3%;新增固定资产1054.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2.9%。

五、国内贸易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举办一系列促销活动、发展现代营销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等措施,促进消费市场稳步回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略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其中城市(包括县城)2097.6亿元,增长11.3%;农村771.4亿元,增长7.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17.5亿元,增长11.1%;餐饮业289.9亿元,增长20.1%;其他行业461.6亿元,增长8.5%。

  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357.0亿元,比上年增长7.1%。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重点商品交易市场441家,成交额2500.0亿元;其中年成交额在10-50亿元的有52 家,成交额898.1亿元;年成交额在50-100亿元的有4家,成交额306.1亿元;年成交额在100亿元以上的有2家,成交额254.9亿元。私营个体经济是商品交易市场的主要支撑点,在亿元以上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所有出租摊位中,出租给个体的摊位数占93.8%。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观。全省重点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净额29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实现利润总额44.7亿元,增长1.63倍;毛利率12.2%,下降0.3个百分点;总费用率11.6%,下降0.3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明显减缓的严峻形势,坚持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实施“免、抵、退”税政策,外贸出口保持一定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达51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出口总额288.8亿美元,增长12.1%;进口总额224.8亿美元,增长13.1%。继续巩固传统主体出口市场,对美国、日本、欧盟出口额53.6亿美元、73.3亿美元和53.1亿美元,分别增长7.1%、15.2%和9.9%;对香港、东盟、韩国及台湾省出口额21.6亿美元、20.6亿美元、12.2亿美元和6.2亿美元,分别增长6.1%、13.9%、15.5%和15.9%。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拓展,出口额分别增长20.5%和16.7%。出口产品结构趋向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6.7%;机电产品稳定增长,出口139.9亿美元,增长17.3%,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8.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保持较高增势,出口72.7亿美元,增长35.0%,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5.2%。一般贸易出口136.5亿美元,增长12.7%;加工贸易出口152.1亿美元,增长11.4%。各出口经营主体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6.4亿美元,增长15.1%;国有企业出口101.1亿美元,增长3.3%。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利用外资在经历两年下降后出现回升,规模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581个,比上年增加936个,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549个,超亿美元的项目13个。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151.1亿美元,增长42.2%。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7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1.2亿美元,增长10.9%;对外借款2.0亿美元,增长19.3%。开发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进入高产出期。全年80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进出口总额239.4亿美元,其中出口116.5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28个,合同外资金额124.2亿美元,分别增长39.7%和77.7%;外商直接投资43.2亿美元,增长16.4%。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保持增长。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额12.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41.4%,增幅上升8.2个和10.6个百分点。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441.5亿元,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0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23.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525.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其中铁路372.0亿吨公里,增长0.2%;公路340.7亿吨公里,与上年持平;水运757.6亿吨公里,增长1.5%;航空0.3亿吨公里,增长3.3%;管道54.4亿吨公里,增长16.1%。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874.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7%。其中铁路173.4亿人公里,增长4.5%;公路682.3亿人公里,增长14.8%;水运1.1亿人公里,下降24.1%;航空17.9亿人公里,增长24.1%。港口货物吞吐量39837万吨,比上年下降3.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485万吨,下降1.1%。

  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政新型业务继续较快发展。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已达2011.7万门,新增287.0万门。其中市话交换机容量927.0万门,新增129.2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1084.7万门,新增157.8万门。年末电话用户数达到1403.8万户,新增265.7万户。其中城市用户506.9万户,新增82.5万户;乡村用户757.2万户,新增154.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20.3万户,新增400.8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32.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3部。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1.0万公里,新增2412公里。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98.5万户,增长1.2倍。

  实施旅游倍增计划和黄金周假日效应突出,国内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807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3%;国内旅游收入675.8亿元,增长15.0%。国际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入境人数18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外国人108.6万人次, 港澳台同胞75.1万人次,分别增长10.6%和19.7%;过夜旅游者656.5万人天,增长7.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2亿美元,增长13.6%。全年经批准因私出国境人数13.1万人次,增长8.6%。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6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地方财政收入620.4亿元,增长23.8%;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农业税为132.0亿元、109.5亿元、140.8亿元、25.4亿元,分别增长21.5%、14.0%、58.8%、81.4%。上划中央收入444.6亿元,增长22.2%,其中一般消费税48.6亿元,增长28.3%。全年财政支出77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基本建设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林水气等事业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为61亿元、60.5亿元、15.8亿元、21.3亿元,分别增长33.2%、15.6%、7.8%、27.3%;文体广播、教育、科学、卫生事业费为18.9亿元、144.6亿元、5.0亿元、37.4亿元,分别增长11%、23.2%、9.4%、14.8%;行政管理费68.2亿元,增长22.4%。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00.7亿元,贷款余额6671.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297.1亿元和702.3亿元。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361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172.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97.4亿元和716.0亿元。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4613.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521.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81.1亿元和322.3亿元。银行现金收入22799.5亿元,银行现金支出22983.8亿元,净投放184.3亿元。年末现金(M0)流通量1644.3亿元,增长8.2%;狭义货币(M1)4455.6亿元,增长9.8%;广义货币(M2)11209.3亿元,增长14.0%。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境内股票上市公司63家。其中在上海股市41家,深圳股市22家。通过发行、当年配售、增发股票共筹集资金43.5亿元。在沪深两股市上市股票的市价总值2568.2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78.4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财产险收入47.5亿元,寿险收入122.0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8.9亿元,分别增长17.5%、46.4%、8.4%。赔付额36.6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财产险21.8亿元,增长7.0%;寿险11.2亿元,下降1.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3.6亿元,增长36.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扩大,科技活动支出增加。年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86万人。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885个,其中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08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493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977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9.4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9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3人。全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16.9亿元,增长12%,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80.9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85%。积极开展科普工作,举办了首届全国“科技活动周”。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省有1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有322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62项、三等奖250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1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2.9 亿元,增长17.7%。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申请专利10346件,比上年增长26%;授权专利6158件,下降4.3%。

  围绕高新技术产品群培育,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组织实施7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80项火炬计划项目和266项星火计划项目。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486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08项,国家级新产品319项。新建1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55个,国家检测中心3个;监督抽查产品250种,比上年增长14.7%。共有质量体系认证机构2个,产品认证机构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3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23.6万台件,比上年增长9.9%;制、修订地方标准57项,增长11.8%,其中强制性地方标准10项,增长42.9%。

  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面不断提高,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开始启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78 所,招收本专科生21.57万人,在校学生58.5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4.32万人和13.37 万人。全省招收研究生13497人,在校研究生31266人,分别增加3695人和7979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1.60万人,减少2.02万人。全省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15.11万人,增加41.47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86.5万人,减少32.0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0.7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继续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组建了广电、报业、出版、演艺等文化产业集团。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06个,公共图书馆101个,博物馆87个,档案馆16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206.3万卷;共有广播电台1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电视台14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5 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6%和99.5%;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3个。全年报纸出版25.9亿份,比上年增长11.1%;杂志出版10349 万册,下降6.5%;图书出版43309万册,增长24%。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3208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33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260 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12 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7.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16.3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4万人,其中医生11.5万人,护师和护士7.5万人,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1.2万人,妇幼卫生人员0.3万人。全省有60%的县达到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标准。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获得全国十运会的承办权,九运会取得全面超八届的好成绩。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全省运动员共有125人次获奖牌。在世界最高水平比赛中,有11项获得世界冠军;在国内外最高水平比赛中,获金质奖61.5人次,银质奖30.5人次,铜质奖33人次。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4.6%。

十一、环境保护

  13个省辖市全部完成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宣教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年末全省共有环境保护系统人员7770人,其中科技人员4797人;乡以上环境监理人员1714人。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15 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1.9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190个,面积达17.1万公顷;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74个,面积为12.5万公顷。苏州、江阴、张家港、太仓、常熟、昆山等六个市荣获“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全省有56个市、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其中已经建成14个。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太湖、淮河治污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实现国家要求的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13个省辖市全部达到省政府下达的当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南京、连云港、苏州、南通四个全国重点环保城市实现地面水、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基本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年度任务,太湖湖体水质由前几年的重富营养状态降为中富营养状态。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全年人口出生率9.03‰,下降0.05个千分点;死亡率6.62‰,上升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41‰,下降0.15个千分点。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354.9万人(户籍人口为709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33.2万人,增加92.4万人;乡村人口4221.7万人,减少64.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对26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5.1元,比上年增长8.5%,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人均消费性支出5532.7元,增长3.9%。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58.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842元,增长15.0%。根据对340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84.7元,比上年增长5.3%,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74.7元,增长1.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2798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5522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9.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4.2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职工766.5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31.9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682.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13.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456万人,退休人员113.5万人。年末全省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8.69万张,收养7.04万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9828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22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6.97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8.33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8亿元,筹集福利资金1.1亿元。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